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1 12/ 02 08:42:52
来源:新华网

一戏一人生

字体:

  广昌孟戏起源于明初,以孟姜女故事为题材,流行于广昌县境内,俗称孟戏,又名“旴河戏”。经专家考证,其唱腔是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2006年,广昌孟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安平带领团队成员守正创新,让这一古老的戏种焕发新生机。图为广昌青年演员演绎孟戏曲目。新华网 王晓震/文 曾恒贵 谢欣/摄

  李安平的父亲是当地剧团老生及净角演员,在父亲的熏陶下,李安平从小就是个“孟戏迷”,孟戏唱腔成了最动听的音乐,在他心间埋下了热爱孟戏的“种子”,让他的一生与孟戏结下了不解之缘。图为李安平和同事们在化妆。

  1984年,16岁的李安平初中一毕业就加入了业余爱好者剧团学戏。为了学好孟戏,李安平全身心地投入,无论是拿着镰刀还是捧着饭碗,嘴里总是反复练习师傅教他的唱词,天天不间断地吊嗓子、练唱腔、走台步。学戏虽难,可李安平偏偏越唱越喜欢,他说:“只要唱起孟戏,感觉一切烦恼都没有了!”图为李安平进行表演前准备工作。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李安平不断地刻苦训练,功底越来越扎实,于1995年正式上台演出,此时距他学孟戏已有10年。之后,他更加勤学苦练,逐渐掌握了唱、演、编排等各项技能。从配角到主角,李安平脱颖而出,接过了师傅的“接力棒”,成为剧团的男一号、台柱子。图为李安平与搭档排练。

  2008年9月,李安平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成了广昌孟戏的“守护人”。图为李安平参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集体合影。

  面对外出务工潮,剧团里的不少年轻人先后出走,使剧团的排练一度搁置。李安平也曾犹豫是否外出务工挣钱,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但师傅的一句话让他醍醐灌顶:“如果你走了,广昌孟戏就再也没有希望了!你难道要让它断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吗?”最终,发自内心那份热爱与不舍,让李安平决定选择坚守,努力延续孟戏的“星星火光”。图为李安平与剧团成员探讨剧本。

  截至目前,剧团已有28个固定成员,并争取到上级资金重新修缮了剧团演出场所,添置了一批灯光音响设备等。如何让古老的孟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对此,李安平有自己的想法:时代在发展,孟戏也要与时俱进,在贴近生活、服务群众中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对100余支孟戏曲牌精心整理成册;积极争取将孟戏列入广昌莲花旅游文化节活动、送文化下乡活动中,提升孟戏影响力;从“写当地、演当地”做起,把非遗传承与“民族的”和“现代的”相结合,创作编排创新剧目。图为广昌青年演员演绎孟戏曲目。

  由于剧团演员都是农民,农忙时节和白天基本没时间,只有靠晚上和空余时间来学习。今年44岁的学员瞿长莲进剧团3年来,在李安平这位“领路人”手把手地悉心指导下,已从当初的一窍不通到如今能担任小旦等角色,有了很大的进步。图为李安平带领团员排练。

  黄斗秀也被丈夫李安平的痴迷与坚守深深影响着,主动加入剧团来学孟戏。图为李安平练习吊嗓子。

  “别以为孟戏只是老一辈人喜欢的东西,现在喜欢孟戏的孩子也不少,有几个大学生还追到我家来学习孟戏呢!”李安平欣慰地说。2018年起,孟戏还走进了广昌二小的特色文化课堂,并聘请李安平作为技术指导老师。

  “如今,广昌孟戏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帮扶下,已经走出广昌、走向全国,多次参加省、市、县里的重要演出活动。”李安平表示,有当地政府的支持,让他对孟戏的传承和发展信心更足了。

【纠错】 【责任编辑:唐子兰 】
0100702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12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