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位江西男子与外省女友感情破裂后对簿公堂,而原因竟然是“分手费”纠纷。男方长期在国外工作,为维系恋爱关系,每月都会转一大笔钱给女方,特定节日则发“1314”“520”等大额红包,5年下来累计转账近百万元。因“分手费”协商难以达成一致,男方拿着转账记录将女方告上法庭。
近年来,各地“分手费”话题屡上热搜,如“200万分手费现金遗落杭州一酒吧”“贵州女子与男友同居7月索要6万元损失费”等。受访基层法官和律师告诉记者,这两年来,“分手费”纠纷案不断增多,很多当事人拿着“纸质欠条”“转账记录”来咨询或起诉。这些“分手费”纠纷案有三个特点:
一是纠纷案数量越来越多。一位基层法官介绍,往年很少见因恋爱分手而主张返还费用,但这两年所在法院几乎每个民事审判庭法官都经手了好几起此类案件。一位律师也表示每年仅咨询“分手费”的就有30多人,而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以“分手费”为关键词检索,近两年相关案件多达200起。二是纠纷金额越来越大,案件标的金额高达百万元的并不少见。三是争议事实繁多,感情掺杂金钱,很多转账记录难以定性、真伪不明。
“分手费”,怎么看?从法律上看,北京市中伦文德(南昌)律师事务所律师康地发表示,无论是“分手费”,还是“青春损失费”,这些都是社会俗语,不是法律术语,一般不能得到法律支持。司法实践中,更多的是结合双方恋爱期间转账时的意思表示等证据查明款项性质,以此确定是借款、赠与、附条件的赠与,还是不当得利等,不同的法律关系对应的法律后果不同。
从情理上看,“分手费”纠纷中,纯粹的自由恋爱关系被物化、量化。有的案例中,男女双方甚至按恋爱天数计算“分手费”,感情沦为赤裸裸的交易,还有的因恋爱“分手费”构成敲诈勒索,有违社会伦理,冲击公序良俗,严重变味!
在受访法官看来,“分手费”纠纷案不断增加,折射出少数人恋爱观走偏,以红包多少来衡量感情的深浅,以礼物的贵重来评判付出的多少。原本纯粹的恋爱关系被蒙上厚厚的物质面纱,一些人深陷其中,以致感情破裂时更容易产生补偿心理,索要“分手费”弥补自身付出。
就像网友所说,索要“分手费”是个两败俱伤的过程,彼此都变得丑陋。感情并非交易,纯粹才能长久。在基层法官看来,那些建立在不纯粹感情基础上的婚恋关系往往不稳定,也更容易产生各种纠纷。日前,最高法发布四起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引导公众树立正确婚恋观。回归纯粹,回归真诚,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畸形“分手费”纠纷,弘扬健康、文明的婚恋新风。
策划:沈锡权
监制:李兴文
统筹:余贤红、刘彬
撰稿:闵尊涛
出镜:戴艳
摄制:王中庆
技术:杨平
制作:新华社江西分社星火工作室
出品:新华社江西分社、半月谈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