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约每三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用的是晶能LED手机闪光灯,全球每三个手电筒就有一个使用晶能LED光源。谁会知道,这看似普通的LED光源的背后有着实验室4000多次的试错。从实验室走出的一抹蓝光到中国“芯”点亮世界,晶能光电的创业史令人赞叹。作为硅衬底LED赛道的种子选手,晶能,为什么能?
心向之 “芯”成之
2003年11月27日,在南昌大学几间小小实验室,硅衬底蓝光LED技术的攻坚战开始打响。“那时候,实验室灯火通明,全天候运转,每个人干劲十足,大家心无旁骛,拧成一股绳,朝着同一目标前进。”晶能光电战略发展部副总监王琼回忆道。经过4000多个小时的实验和无数次的推倒重来,实验室里的硅衬底蓝光LED材料终于发出第一缕微光。“数据显示新产品光效高,抗大电流能力强,这坚定了我们走这条路的信心。”王琼说。2006年,带着“让‘中国芯’点亮世界”的使命,晶能光电宣告成立。
在此后的发展中,晶能光电在LED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封装及模组等领域实现全面垂直整合,凭借硅衬底LED技术优势在中高端细分应用领域高歌猛进。深耕硅衬底LED技术领域十八年,凭借这份恒“芯”,晶能光电闯出了一条新路。“心向之,行践之,则必达。”王琼自豪地说。
试吃“螃蟹”的产业链
在晶能光电的展示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LED产品,从LED高清屏、大型路灯、汽车大灯,到手机闪光灯、美甲机,完整的产业布局让晶能光电成为向全球客户提供全产业链垂直整合制程的半导体光电器件商家。
实际上,如今这完善的产业链其实并非晶能光电本愿。一开始,晶能光电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有先进的技术产品不担心没有市场,上下游厂商会源源不断涌进,跟着这项技术走。但事实并非如此。2012年硅衬底大功率LED芯片上市后,市场反应并不如预期。“已经习惯使用成熟蓝宝石LED芯片的封装应用企业都不愿第一个‘吃螃蟹’,他们对晶能独家供应产品的供应链安全感到担忧。”王琼说。
有技术没市场,怎么办?机遇不是等出来的,这一次,晶能光电选择主动突围。2013年,晶能光电第一条陶瓷封装线开始试生产,不久,专注于大功率LED陶瓷封装的子公司晶能半导体成立。为更快打入市场,公司销售团队带着大功率LED手电筒灯珠到外省挨个拜访客户。很快,凭借高性价比优势,产品得到了许多客户的青睐,在移动照明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如今,晶能半导体大功率LED陶瓷封装月产能达1亿颗。
其实,早在2009年,在向产业化进军中,晶能光电已有从下游拉动上游的战略思考,彼时晶和科技应运而生,后来,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入主晶和科技,为硅衬底LED下游应用搭建更大平台。2015年,旗下绿野汽车照明科技孵化成功,晶能光电携带硅衬底LED技术强势挺进汽车照明领域。10年时间,晶能光电靠自己一双手,构筑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晶能光电负责上游大功率LED光源供应;晶能半导体把守中游封装;中节能晶和科技及绿野汽车照明负责下游的道路照明和汽车照明应用……循着“技术+资本”的产业链思路,晶能光电将硅衬底LED产业串珠成链,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产业生态圈,推动硅衬底LED产业做大做强。
技术与产业双轮驱动
成熟的技术和良好的口碑为企业打开了市场。今年开年,晶能光电LED芯片订单已排单至8月份,产品十分走俏。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产业赛道,晶能光电果断从“红海”中脱身,寻找硅衬底LED技术有应用优势的“蓝海”——汽车照明、手机闪光灯、高端背光等对技术要求更高的细分领域成为企业角逐的目标。目前,晶能光电已实现国内大功率LED器件的进口替代,手机闪光灯出货量约占全球市场40%的份额;车用LED光源已全面进入国内主流汽车厂商,在头灯、矿灯、手电等移动照明市场稳居全球领先地位。
不止于照明,晶能光电将LED技术应用于智能穿戴的心率、血氧监测,智能手机的环境光和接近光感应等场景,开发出一系列的感测类光电传感器件,完成了从单纯LED公司向半导体光电器件的转型升级。
王琼介绍,在AR/VR眼镜、汽车矩阵式大灯、HUD、透明显示等应用领域,晶能光电已勾勒出光明的未来。依托硅衬底LED技术,晶和科技开发了系列高光效、高可靠性户外灯具,在道路照明应用领域,落地了公司最大体量的城市照明节能改造银川项目,使用硅衬底LED路灯约5万盏,节电率高达7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