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4 08/29 15:49:34
来源:新华网

“医”线访谈丨邹德凤:21年坚守红十字志愿服务 以行动诠释医者仁心与大爱

字体:

  新华网南昌8月29日电(谭茜予)在英雄城南昌,有这样一位“要把好事做一辈子”的人。她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不仅是行业内的学习典范,更是广大群众公认的楷模,她就是南昌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医疗服务部主任、“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邹德凤。她在1992年成立公益志愿服务团,创新推出社区护理、社区居家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一系列服务项目,并与20多个社区及2个家属委员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累计为近200位老人提供了长达20年的长期护理服务。

  近期,新华网团队深入南昌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推出“医”线访谈系列稿件,听康复一线医护人员为大众科普康复医学知识,并分享各自对康复医学的心血、智慧和热情。本期专访爱心天使邹德凤,看她如何21年如一日地坚守红十字志愿服务,以行动诠释医者仁心与大爱。

  新华网:在从事护理临床实践中,您首创了社区护理模式、临终关怀模式等,为病人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您认为这些创新模式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何重要意义?能否分享一下具体的案例和经验?

  邹德凤:更加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是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过渡。这意味着医疗服务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的治疗,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等全方位需求。在南昌西湖区南站街道各社区,我们通过社区护理、临终关怀等人性化医疗服务,获得广泛好评。

  1992年,我从手术室转战铁路社区,那时还是一个小小的卫生所。随着我们的不懈努力,它逐步发展为社区卫生服务站,乃至如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这里,我遇到了许多铁路职工家庭,他们的子女常年在外跑车,家中老人多病缠身,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患者不在少数。面对这一特殊群体,我深刻感受到社区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与巨大价值。于是,我开始探索并实施社区护理、临终关怀等人性化服务,同时注重调查研究,力求精准对接需求,不断优化服务模式。这一系列努力,不仅让铁路社区居民切实感受到了关怀与温暖,更逐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新华网:作为南昌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医疗服务部主任,您是如何将医院的医疗资源优势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

  邹德凤:医疗服务的本质就是为患者和老百姓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这既是职责所在,也是情感所系。要用心去感受患者的需求,用情去温暖他们的心灵,用实际行动去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好医疗服务这份工作。我深信,没有真挚的情感投入和全心全意的服务态度,就无法赢得患者的信任与满意。将志愿服务融入日常医疗工作中,不仅能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还能极大地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效能。

  医院的医疗资源优势体现在专业的医疗团队、尖端的诊疗技术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上,而志愿服务则以其灵活性、广泛覆盖及深厚的人文关怀,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一个全面、细致且充满温情的医疗服务网络。在实践中,我通过在医院设立志愿服务岗位、开展具有医院特色的公益活动,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宣传引导等措施,成功地将医疗资源优势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不仅丰富了医疗服务的内涵,也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树立了新的典范。

  新华网:“江西省邹德凤公益发展中心”在您的带领下,已经拥有上万名爱心志愿者,是什么让您能够坚持21年如一日地投身于红十字志愿服务事业?您是如何做好“传帮带”,凝聚和激发这些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

  邹德凤:是党的培育,是党和国家的悉心栽培,让我有了今天的成长与成就。我深感,必须以实际行动回报党和国家,回报人民,回报那些需要帮助的老百姓。在我的名字中,“德”字意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品质;“凤”字同“奉”,意为要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别人。我虽已至暮年,但仍愿将毕生的工作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年轻一代。我坚信,行动的力量远胜于言语的说教。

  我不仅手把手地指导团队志愿者,更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他们树立榜样。只有自己做得足够好,才能真正地影响和带动他人。我们身处江西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南昌作为英雄之城,更应将这份英雄气概传递给年轻一代,激励他们向上向善,更加积极地为老百姓服务。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