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工建筑行业中,劳动竞赛早已成为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重要载体。中铁十四局四公司将劳动竞赛作为生产经营的“助推器”,精心谋划、多管齐下,构建起了劳动竞赛的全新格局,实现了职工素质提升、企业效益提升与社会价值创造的多赢局面。
聚焦“三力” 凝聚劳动竞赛“源动力”
聚焦组织领导力,启动劳动竞赛“强引擎”。坚定不移推进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公司聚焦目标任务,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掀起“上下联动、左右协同、专项竞赛、综合比拼”劳动竞赛热潮,并将劳动竞赛纳入党建重点工作规划中,纳入年度绩效评估体系,全面统筹劳动竞赛以及党员先锋岗创建、职工创新工作室等工作,确保劳动竞赛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在一线党支部前沿阵地得到有效的组织和推进。
聚焦文化感染力,奏响劳动竞赛“主题曲”。紧紧围绕公司年度目标和生产任务,精心策划劳动竞赛主题与内容,将“实·干·家”精神和“质朴厚重 敢为人先”的特色企业文化作为竞赛的精神内核,激励干部职工在竞赛中展现出敢打敢拼、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为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劳动竞赛不仅仅是生产的组织、技能的比拼,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聚焦政策支撑力,稳固劳动竞赛“大后方”。该公司已连续组织十届“领先杯”劳动竞赛,他们从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宏观层面进行规划,成立专门竞赛组织机构,制定下发《“领先杯”劳动竞赛方案》《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办法》等文件,形成了“党委统筹、工会组织、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为劳动竞赛的顺利开展筑牢了坚实基础,使得竞赛在有序的轨道上稳步前行。
着眼“三能” 弘扬拼搏奋进“正能量”
着眼宣传赋能,传递拼搏奋进“最强音”。为让劳动竞赛深入人心,公司秉持“点面结合、内外兼顾”的宣传策略,针对劳动竞赛,精心策划、全面部署,将内容做扎实、规模扩大化、声势最大化。聚焦项目活动开展情况、抢抓生产运营、年度目标达成等方面,邀请中央级及省部级媒体、属地媒体等将镜头对准一线,并通过中铁十四局官微、公司官微等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大干快上、干事创业的建设氛围。
着眼榜样带能,塑造拼搏奋进“新标杆”。公司通过深入挖掘、精心培育和积极推介优秀模范人物和集体,树立劳动竞赛的标杆模范,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结合公司青年精神素养提升工程行动,发挥公司两级青年宣讲团骨干作用,深入一线,宣传优秀职工的奋斗故事、创新事迹。大力推进模范职工和技术骨干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在2024年,侯世磊省级模范创新工作室成功通过验收,周传水获评“齐鲁工匠”。
着眼激励聚能,树立拼搏奋进“风向标”。公司劳动竞赛委员会制定下发劳动竞赛考核评分表,以公司下达的年度生产经营指标为考核依据,将每一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细化,由总部相关业务部门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打分,然后进行排名通报。对劳动竞赛坚持全过程督导,半月一调度,每月一总结,将结果考核融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当中,确保劳动竞赛切实起到激励、奖励作用。同时,积极探索竞赛成绩与职业晋升挂钩、竞赛成果与技术等级评定相结合、竞赛表现与创新奖励相联系的激励模式。
立足“三推” 实现企业发展“新目标”
竞赛推实干,激发企业发展“新活力”。公司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劳动竞赛,为企业员工搭建起比学赶超的广阔平台。着力推进大监督工作机制向基层贯通穿透,通过“协同联动”集中监督、“直插一线”检验成效、“防微杜渐”抓实日常等方式,促使基层项目始终保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劳动竞赛,确保竞赛能够延伸到企业的每个角落,使竞赛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为企业改革发展凝聚起强大力量。
竞赛推创新,实现企业发展“新跨越”。通过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五小成果”等活动,充分发挥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实施职工创新提升工程。以公司艾溪湖隧道项目劳动竞赛活动为例,其“复杂条件深基坑灾变机制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累计申请专利25项,授权专利20项;撰写论文40篇,见刊38篇(北大核心期刊、EI29篇);形成专著2部;工法1部;获得全国交通运输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等成果。竞赛活动大幅提升了公司的科技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实现“新跨越”提供了有力支撑。
竞赛推潜力,注入企业发展“新血液”。长期坚持竞赛活动,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代训,培养出了众多技术操作能手。通过不断培育选树典型示范,极大鼓舞了职工致力于钻研专业技能,以岗位为依托提升技术素养和进行创新。借助自身创建的9个技术创新工作室,攻关多个重点项目技术课题,创造多项优秀操作工法,释放出职工在岗位上建功立业的强大新动能,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血液”。
新时代新征程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中铁十四局四公司将持续立足企业改革创新,借助劳动竞赛主动搭建员工建功立业舞台,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赵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