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家“交通强国”战略与“双碳”目标双轮驱动下,高速公路建设正加速向绿色化、智慧化、品质化转型。昌金改扩建项目始终立足集团“工程本质美、融合自然美、服务功能美”的战略导向,以“微创新”为支点,聚焦工艺革新、资源循环、智慧管控等关键领域,将“美绿高速”内涵转化为可落地的技术路径与管理范式,以“见微知著”的实践,探索交通基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之道。
技术微创新 以“微创手术”攻克工程难题 锻造品质硬实力
昌金改扩建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挖掘每一个可能的创新点,从细微之处入手,实现技术的全方位提升。在高速公路改扩建中,桥梁隧道施工、路面质量管控、智能装备应用等环节长期面临技术瓶颈。项目以“微创新”为突破口,将技术创新融入工程全生命周期,推动建设品质跨越式提升。

一是桥梁隧道建造技术革新。昌金改扩建项目采用驮运过孔技术架设上跨钢箱梁,使顶进作业不必频繁顶升、卸落,顶进的行程实现跨越式的增长,“自动化过孔”更加安全可靠。与传统步履式顶推相比,单次过孔仅需4小时,效率为传统顶推的4-6倍,且10座钢桥仅需1套驮运台车和钢导梁,大幅降低设备成本;隧道施工应用钢拱架快速安装工法,通过标准化预制和机械化作业,初期支护效率提升60%,减少人力投入40%,综合节约工时60%,显著提高了施工安全性和经济效益。
二是智能检测与装备升级。项目推出的沥青路面智能渗水检测仪也引起了业界的关注,推出沥青路面智能渗水检测仪,在传统设备基础上增设传感器、处理软件及微型蓝牙热敏打印机,实现检测流程简化、数据精度提升,并通过云存储功能支持检测结果追溯,显著提高了路面渗水检测的效率和可靠性。在路基施工中,项目创新应用基于红外监测装置的压实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利用红外测量装置实时采集碾压沉降量数据,自动计算单次及总沉降量,并结合压实度与沉降量的对应关系,动态调整碾压参数,实现路基压实质量的全过程精准控制。该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路基整体碾压效果评价,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与质量控制水平,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结构施工工艺提升。项目针对桥梁梁板形式繁杂、制梁压力大的问题,自主研发了一次快速封锚装置,实现压浆封锚一次成型,有效解决了预制梁压浆不饱满、浆液收缩等质量通病,显著提升了预制梁施工质量。同时,项目在新泽西护栏生产中创新采用底部型钢横梁安装滚轮的设计,使钢筋骨架可在工位上纵横向移动,成排加工,大幅节约施工场地与绑扎时间,推动新泽西护栏预制标准化施工,确保了施工质量和效率的双重提升。
管理微创新 以“数字赋能”重构管理体系 激活效能新动能
传统建设项目管理往往依赖“人盯人”的粗放模式,效率低、协同难、成本高。本项目以数字化为抓手,构建“一体化”协同的智慧管理生态,推动管理效能革命性突破。

一是智慧工地协同应用。高速公路线路较长,空间跨度大,在现实中很难直接呈现。项目推出高速公路可视化智能建造BIM应用,通过制作高精度公路空间曲面参数,建立高速公路空间曲面精细模型,从而更好指导工程施工,校检工程设计的可行性,及早发现工程隐患,及时提出并验证工程预案,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二是全流程精准管控。施工路段的安全管理一直是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车辆超速行驶不仅有安全隐患,还增加了施工现场的难度。为最大程度降低安全风险,项目引入智能化交通导改安全管控系统,结合“智能硬件感知+4G/5G网络传输+AI分析+SAAS平台服务”,通过软硬件一体的方式,构建以人、车辆、设施设备以及路面情况为主体的监测预警一体化的高速智慧保通网络,实现全天候交通态势感知监测、异常事件识别预警、云端数据推送、人车物远程管理等全周期施工作业安全管控。
三是加工集约化管理。项目根据施工总承包单位特点确定管理思路与目标,设计“人文+数智”超市化钢筋加工厂,位置综合规划优、距工地近且满足运输需求。改变以往钢筋加工分散模式,按作业流程设置的各存放区井然有序。生产时钢筋分类存于可移动拆卸、整体吊装的移动式仓储货架,货架旁二维码标志牌能实时提供钢筋信息,方便材料存放与取用。从原材料采购到钢筋配送,全程订单式管理,作业人员智慧工地平台下单,平台发送订单,实现环环相扣、准确高效的配送。
绿色微创新 以“生态协同”践行双碳战略 绘就可持续发展蓝图
项目立足生态优先理念,深度融合数字化与绿色化技术,创新应用建筑废渣再生、光伏发电等循环技术,通过优化施工工艺、强化生态保护,大幅降低施工能耗与碳排放,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提供可量化、可复制的低碳实践示范。
一是扬尘治理。依据绿色施工相关要求,项目参建人员对一款智能高杆喷淋装置加以改进,通过调整喷头水雾粒径与喷射方向,进而形成“防尘雾墙”以抑制扬尘扩散。此外,开发出一种基于环境监测识别的智能算法,其可依据环境条件自动调整喷水参数,达成自动化控制与远程监控,提升降尘工作的智能化程度,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在喷淋装置上加装太阳能供电模块,能够使用太阳能驱动,降低对电网的依赖,并优化水泵和电机性能,减少能耗。
二是固废利用。公路修筑过程中石料使用量巨大,高质量石料短缺将成为公路建设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项目总结出利用废弃混凝土制备植生混凝土的制备工艺以及边坡防护工艺。这一成果利用废弃混凝土制备植生混凝土护坡,有效利用旧建筑物废弃混凝土破碎后产生的再生集料,通过采用植生混凝土护坡,有效确保边坡的稳定性与生态性,实现以废弃混凝土制备植生混凝土护坡技术的标准化。
三是生态防护。在枢纽互通打造与边坡建设方面,做到边坡开挖一级就防护一级、绿化一级,针对地质状况较差的区域,引入高分子蜂巢约束系统护坡技术、“TS+P”喷播技术、高性能植生环保混凝土技术、绿色加筋格宾挡墙技术、“三位一体”防护技术等多种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开展边坡绿化防护,科学合理搭配苗、草、灌、乔、花品种,实现“路坡一体”的有机融合。
截至目前,依托项目获国家专利22项,行业级工法2项,省级工法10项,各类微创新奖项22项。每一个微小创新都可能成为推动整个项目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凭借微创新技术集群,项目将不断探索交通建设与自然生态共生的路径,推动传统高速公路建设实现“绿色化、智能化、韧性化、多元化”转型升级发展。(尹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