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阳光明媚。在罗坊镇的田间地头,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备耕画卷正徐徐展开。
不负农时不负春。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刘家村种粮大户刘带根也忙了起来。“把农忙用的工具整理了一下,另外育秧田里也要经常去看看。”
刘带根家的小院门口,停满了插秧机、旋耕机等各式农机具。刘带根说,之所以敢种植1500余亩水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刘家村的田一直在升级”。
2005年,在外务工闯荡多年的刘带根回到家乡,和姐夫合伙流转了50亩耕地,但直到2009年,种植规模才过100亩,“农田基础设施不行,忙不过来”。
2011年左右,罗坊镇实施农田基础设施改造,狭窄的田埂变成了机耕道,农机逐渐多了起来,刘带根也第一次听说了“高标准农田”这个词。
把这些变化都看在眼里的刘带根,2016年将流转规模扩大到了500亩。但由于镇里改造项目资金和技术限制,高峰时段用水难问题依然存在。
“之前我们家最多的农机具,就是抽水泵。”刘带根笑着说,家里最多时有40台抽水泵,一到干旱或用水高峰期,就得起早贪黑抬着抽水泵找水。
“现在你家里还有多少抽水泵?”记者追问了一句。
“两台,备着应急用的。”刘带根说,2021年,刘家村2478.58亩耕地被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直通农田的“毛细血管”全部被打通,高峰期用水难题得到彻底解决。
2022年,1200亩;2023年,1300亩;2024年,1500亩……刘带根耕地种植面积一路上涨,购买的各类农机具达到20余台、总价值超20万元。
目前,渝水区已建成并上图入库的高标准农田面积达46.21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量的71.63%。今年10月,还将有3.2万亩耕地迎来高标准农田建设。
建设高标准农田,让更多粮田变良田,种田也成了更多农民的选择。南安乡朝阳村村民龚志星在该村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立即流转了150亩耕地,成了全乡158名种粮大户中的一员。(记者 李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