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赣西北罗霄山脉的长林山谷笼罩在晨雾里。走进江西谷窖酒业有限公司厂区,鼻尖被一股醇厚的酒香勾住。粮谷发酵的甜香混着山泉的清冽,在江西铜鼓县88.04%森林覆盖率的负氧离子里格外分明。
远处山洞的铁门缓缓拉开,谷窖酒业创始人马引国从里面走出。“来得正好,今早第一甑酒刚出窖。”马引国第一次走进长林机械厂闲置山洞时就被深深吸引,他决定在这里酿一瓶“有故事的酒”。

生态优势与文化遗产的叠加,让谷窖酒业从一开始就自带独特基因。铜鼓县88.04%的森林覆盖率形成天然过滤系统,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连续4年全省第一,弱碱性水质天然适配酿酒;三都镇西向村500亩富硒稻田产出的稻谷,支链淀粉含量高达78%,比普通粳稻高出16个百分点。这种“好山好水出好酒”的资源禀赋,正是谷窖酒业扎根生态沃土、传承酿造匠心的核心底气。
“好酒三分酿七分藏,藏酒有四大要点:恒温、恒湿、避光、通风,我们使用的闲置兵工山洞,正是天然的藏酒宝库。”马引国介绍道。这些洞内常年温度保持在20℃,湿度在70%左右,避光、通风条件良好,为白酒洞藏、陈化创造了最佳环境。目前企业租赁了5个山洞,现有2个已投入使用,未来计划打造沉浸式酒文化体验馆,让消费者感受“洞藏岁月”的醇香奥秘。

“酒香也怕山路深”,最初制约谷窖发展的,是进出山谷的3米宽土路。自2022年起,铜鼓县将山路拓宽至6米并铺设沥青,并对厂区周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现在18米长的集装箱货车能直接开到灌装车间,我们每年的物流成本降低了30%。”谷窖酒业的总经理李艳说,这些基础设施的升级,让企业投产即实现满负荷运转。
在长林机械厂旧址改造的临时展厅里,52岁的金龙正在向访客展示酿酒工艺。这位皮肤黝黑的村民,以前常年在贵州、深圳等地打零工。2023年,他经人介绍入职谷窖,经过1个月的系统培训,已从零基础学徒成长为熟练掌握纯粮酿造工艺的酿酒师傅,如今每月能拿到5000元工资。“以前总觉得亏欠孩子,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每天都能照顾到她的学习和生活。”金龙的女儿今年刚参加高考,说起这件事,他的语气里满是欣慰。
像金龙这样的工人,谷窖酒业有30多名。企业构建起“酿酒+农业+旅游”的就业矩阵。酿造车间吸纳11名村民从事技术岗位,人均年增收7万元;与当地农户合作,每年可消耗铜鼓本地富硒水稻300吨,让70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

尽管谷窖酒旅项目尚未正式开放,这片承载着生态密码的土地已展现出它独有的吸引力。“洞藏封坛预约制”上线即预售上百份,30%客户来自上海、浙江等都市圈。按照规划,企业将继续投资建设酒文化主题民宿,串联森林康养步道等资源,打造“一日品酒、两日度假”的旅游闭环,实现“一瓶酒激活一条产业链”的蝶变。
在马引国的设想中,谷窖酒业不仅是一家酿酒企业,更是铜鼓生态与文化的“解读器”。每一瓶酒都是一张“流动名片”,让都市人通过味觉感知深山的纯净,通过包装上的三线元素触摸历史的温度,通过酒旅体验理解乡村的价值。(汤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