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07/01 16:23:31
来源:全南县委宣传部

江西全南:85岁老党员临终前上缴“特殊党费”

字体:

  “七一”前夕,一位85岁的老党员,临终前拿出毕生积蓄1.8万元分成三笔委托子女代其捐赠,其中6000元作为特殊党费,上缴党组织。

  党的儿女不能忘记党的恩情

  1940年,曾新春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是过苦日子长大的,在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历史背景下,却凭借自身努力和乡邻帮衬取得了高中文凭,这在当时实属“凤毛麟角”。

  毕业后,曾新春主动要求留在村小任教,用十年青春和坚守诠释“反哺之恩”。1966年的特殊时期席卷全国,曾新春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那个时候,他只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从不牵连别人。”曾新春的妻子陈梅香顺手拿起茶几上些许翻旧的党史学习书目,一边回忆道,遇到困难他总是泰然处之,从不诉苦抱怨。

  党的恩情,一生铭记。1978年,曾新春在党组织的推荐安排下,先后担任生产队长、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等职务,这一干就是22年。“要不是党组织帮助我走出困惑,我不会有今天,党的儿女不能忘记党的恩情。”曾新春常对后辈讲,组织对他的关心和培养是无价的,他这一生把对党的感激之情,都化作了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

  “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进了党的门,永做党的人。”1990年,在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后,50岁的曾新春终于圆了“入党梦”,后担任镇仔村党支部书记,先试先行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种养产业,争取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倾注四年心血和汗水,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用“一颗真心、一股拼劲、一份担当”赢得了村民“好口碑”。

  有一分余光就要发一分余热

  兢兢业业大半辈子,2000年这位“老书记”正式退休。退休不褪色,曾新春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生活俭朴、热忱助人、热心公益,身边的许多邻里都受过他的帮助。

  “他在村里威信高,一些村委解决不了的难题,他总是主动出面解决。”镇仔村党支部书记曾强说,退休后,曾新春一直积极支持村“两委”工作,还常开玩笑说自己干了快一辈子的农村工作,停下脚步反而不习惯了,有一分光就要发一分热。

  2017年,全南县镇仔村攀岩小镇征迁项目启动,曾新春所在的镇仔村被划入征地范围,镇仔村每家每户的土地零碎分散,涉及人员面广,征收难度很大。曾新春明白征收土地是全南发展的需要,他第一时间站出来带头支持,但少部分村民因各种原因迟迟未能签约,得知情况后,曾新春主动来到这些乡亲们家中拉家常,经常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只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他都会帮助争取征迁应得的利益,正是这份将心比心的真诚最终成功说服10余户农户签订协议,确保了项目如期推动。

  “新春老书记,就像自家人,我们相信他!”群众基础好、威信高、善协调就是曾新春制胜的法宝,这套攻坚“法门”至今为年轻的村“两委”干部津津乐道。在大家的一致推荐下,曾新春还担任起了镇仔村村民理事会会长,积极参与村组事务、协调矛盾纠纷。

  遵循父亲的遗愿就是“尽孝”

  “父亲把我叫到床前说,他在银行还有点积蓄,是他省吃俭用攒下的,让我替他捐出去。”曾新春的长子曾红兵红着眼眶回忆,即便病重卧床,父亲仍反复叮嘱要替他完成这个心愿。

  曾新春有两儿两女,均在外地工厂务工,在子女眼里,父亲一生节俭,最看不惯铺张浪费,离世前,父亲一再交代他们,丧事从简,绝不能大操大办。子女们就遵照父亲遗愿,将节省下来的1.8万元积蓄分成三笔捐赠,除了向党组织上缴的6000元党费,剩下的1.2万元积蓄全部捐赠给了村里用于公益事业。

  料理完父亲的后事,曾红兵来到城厢镇镇仔村党群服务中心,将6000元现金交到村党支部书记曾强手上,郑重替父亲交上人生最后一笔党费。“老书记每月的养老金和土地租金,加起来还不足千元,去年又罹患脑瘤,考虑化疗开销较大,原本已作为困难党员被列为今年‘七一’的走访慰问对象。”说到这里,曾强有些哽咽。

  当问起会不会抱怨父亲把“抠”出来的钱交了党费做了公益,小儿子曾红华说:“父亲从小经常教导我们,日子再好也不能忘记过去,要遵纪守法,多做善事,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坦言,几兄妹都为有这样一位父亲感到自豪,不仅不会抱怨,还要教导自己的子女传承这样的家风,这样才是真的“尽孝”。(付涛、张昕旻)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