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07/02 14:18:33
来源:新华网

聚焦高质量发展|“三创”融合 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字体:

  新华网南昌7月2日电(吴亚芬 王中庆)课堂上,撰写商业计划书,模拟路演答辩;实验室里,创新方向瞄准产业痛点,展开技术攻关;比赛中,团队跨专业协作,磨砺商业逻辑……

  近年来,江西理工大学立足学科优势,构建“思创、专创、科创”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通过以赛促创、特色赋能的实践路径,让创新创业教育从课堂走向产业一线。

  三创融合构建“新生态”

  4月的一个夜晚,江西理工大学红旗校区大礼堂内,台下坐着千余名学生,2025届毕业生段俊站在聚光灯下,分享着他的创业经历。

  从一行代码起步,到开发“数智江理”微信小程序,再到与企业合作,这个从《创新创业基础》课堂上走出的项目,让段俊明白,创业就是把知识磨成钥匙,去开现实的锁。

  段俊的经历,正是学校“三创融合”教育模式的生动注脚。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起“通识教育、实践训练、创业孵化”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体系,以及“三创融合”的人才培养生态,“做中学,学中做”的双创文化,正润物细无声地将“敢闯会创”的理念植入学子的脑海。

  4月24日,江西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上,学生正在开展“棉花糖”挑战游戏。受访者供图

  学校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邱鑫进一步阐述了“三创融合”的内涵:

  ——思创融合铸魂。开办双创讲坛、编写思创融合新形态教材、开展“红色筑梦之旅”,让红色故事成为创新教育的“活教材”;

  ——专创融合破界:建立“一赛一课一坊”的赛创融合新体系,改造21门专创融合课程,构建21个项目驱动工作室,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课堂;

  ——科创融合赋能:与头部企业深度协同,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具备创新创业价值、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邱鑫介绍,目前学校已出版《创新创业基础》等一批通识教材,100多名学校老师及来自企业的产业导师,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项目研究、竞赛培训中来,让创新之思引领创业之路。

  以赛促创锻造“硬实力”

  走进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器人实验室,智能喷播机、柑橘类水果采摘助手等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陈列其中。这个550平方米的实验室,近年来已经走出了50余个国家级、70余个省级获奖项目,授权8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

  6月19日,江西理工大学学生在老师常军然指导下,调试自动分拣机器人。新华网 王中庆 摄

  机电工程学院创新中心主任常军然认为,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科竞赛是一个很好的“练兵场”,可以让学生在方案设计、模型仿真、论文撰写、专利申报的实践历练中,对专业创新能力进行系统训练。

  为了发挥“以赛促创”的独特优势,江西理工大学构建了学校统筹、学院组织、专业负责的学科竞赛三级体制,全覆盖实施“一专业一竞赛”。同时积极参与和承办各类大学生创新赛事,每年投入500余万元用于支持开展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赛事。

  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学校以1金6银5铜的成绩跻身全国25强,近3年更斩获3项国家金奖。光固化3D打印机、便携式激光雕刻机、太阳能蓝牙车锁等产品通过大赛孵化实现商业化。

  “从路演答辩到专利申报,比赛倒逼学生成为‘懂技术、会经营、善协作’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创新创业学院负责人齐亮说。

  特色赋能注入“新活力”

  江西理工大学将“有色金属”特色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瞄准行业痛点开展技术攻关,让实验室成果直接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

  今年5月,高效矿冶装备及智能化团队研发出一款新型数字化智能选矿摇床,与传统摇床相比,新型选矿摇床有了“眼睛”(机器视觉)和 “大脑”(智能控制系统),可有效提升选矿效率,减少人工操作并降低能耗。

  龚傲博士团队在实验室做实验。受访者供图

  同样在产业一线,学校龚傲博士团队通过创新研发三维耦合含砷污染物净化技术,实现“以废治废、靶向沉砷、资源化回收”,为有色金属产业含砷固废治理提供解决方案。“作为江西理工大学的一名博士,我们正努力把实验室的可能变成驱动行业发展的动能。”龚傲说。

  “江西理工大学‘根植有色’,把行业和产业难题与创新创业选题结合,既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也是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江西理工大学副校长黄志繁介绍,学校已建立3D创客空间等20余个双创实践平台,在2023年省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排行榜中,江西理工大学以184项转化合同位居首位。

  从课堂启迪到赛场历练,从实验室攻坚到产业前沿落地,江西理工大学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正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纠错】 【责任编辑:谭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