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建强组织 做细工作 培育人才
于都县大力推进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2018年,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2024年,潭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55万元,人均纯收入3.6万元。从以前的贫困村到现在安居乐业的富裕村,潭头村集体收入增长了44倍。如今走进潭头村 ,一片生机盎然,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两旁,一幢幢特色民居整齐排列。
潭头村的变迁是于都县大力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于都县在强化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着力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坚强战斗堡垒,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建好建强党组织
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盛夏时节,段屋乡围上村花团锦簇、绿意盎然,犹如一幅绚丽的水粉画卷铺展在广袤的田野间。然而,围上村曾是一座脏乱差村庄:村里垃圾随意堆放、污水横流,污染问题突出,人居环境较差。
“要啃环境整治这块‘硬骨头’,首先得打造过硬的基层党组织。”围上村党总支书记康文志表示。为此,围上村优化设置4个党小组,确定25个党员户,组建人居环境整治党员先锋队;划分责任片区,党员带头签订门前三包承诺书,领办清淤治污、违建拆除等攻坚整治任务,为产业发展腾出生态空间。
依托整治后的生态基底,围上村打出“红色铸魂、绿色赋能”组合拳。一方面,借力帮扶资源,修复革命旧址3处,年接待红色研学团队2.3万人次;另一方面,深挖绿色资源,建成650亩富硒水稻基地,积极发展林下生态农业,创新“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发富硒脐橙、绿壳鸡蛋等特色农产品。
“环境变好了,产业自然就来了。”村民肖和关停畜禽养殖场后,在围上村党总支帮扶下转型生态养殖,其绿壳鸡蛋通过电商平台远销粤港澳大湾区。
如今的围上村,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氛围日益浓厚,昔日的环境痛点正变成发展亮点。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兴表示,基层党组织是整个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之举。如今,于都县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建工作正不断向下扎根,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做实做细党建工作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在新陂乡移陂村,“党员干部巧解三十年土地纠纷”的故事被当地村民津津乐道。
30多年前,新陂乡移陂村村民张玉明与丁香兰,因按人头摊地修建组集体通组路时的土地面积问题产生纠纷,两家人经常发生口角。随着时间流逝,农田界址变得模糊不清,当年参与此事的理事会成员大多离世,原始数据也不慎遗失,让调解工作难上加难。
“要化解这起陈年纠纷,还得靠党组织出面。”乡党委书记郭瑞金说。为此,当地党员干部连续多日走村串户,一点点拼凑线索,还原土地划分数据。随后,他们和当地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一起上门做调解工作。几番劝解,村党委的诚意打动了双方当事人,同意和解。
握手言和后,两家人对于能找到依据的土地,按照原本归属进行划分;不能找到依据的,便重新协商划分。没了这个旧“疙瘩”,两家人关系越来越好。
类似这样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场景在于都很常见。
“高屋村至沙塘村疗子坑道路狭窄、会车困难,加之傍邻河道容易发生洪涝隐患,满足不了村民生产生活需求,涉及道路改造提升的路基拓宽、挡墙建设事宜,请大家来议一议。”在沙心乡高屋村议事堂,一场村民议事会正在举行。
会场上,大家各抒己见,经过两个多小时讨论,最终通过了加快高屋村通村公路改造提升路基拓宽的决议。“会后我们立即对接乡村两级,将这一协商事项落实下去,便于后续更好实施路面建设工程。”高屋村村民议事会理事长邓隆林说。
早在2015年,高屋村就建立了村民议事会,议事会成员大多数是党员、退休干部、法律明白人和有公信力的群众代表,他们走家入户,调研收集民情,定期召开会议,并对村基础设施建设、移风易俗等问题进行商讨。
沙心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张青介绍,高屋村是全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典范,通过党建引领,全乡各个村都构建起了村党支部统筹领导、村民议事会民主协商、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决策、村民委员会组织实施、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监督的组织架构,“村里大小事,上会议一议”早已成为常态。
据介绍,近年来,通过“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的工作机制,激发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于都各乡村逐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吸引留住乡土人才
培养乡村全面振兴人才
段屋乡寒信村游客中心会议室内,新农人联合协会正召集全乡农民致富带头人,围绕农业生产服务、产业升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共商发展大计。
今年3月,在段屋乡党委的精心谋划与强力推动下,成立了全县首个新农人联合协会,以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吸引和带动一批热爱乡村的青年人共同创业,点燃了乡村产业的新引擎。
“春耕已至,作为党员,我将带头为农户做好行走式植保机的保养和维修工作。”80后新农人、党员段小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新农人“标哥”“小大人忠义”等网络达人,在乡党委、政府的培育与支持下,投身电商直播和富硒粉干加工产业……从技术推广到产业升级,于都富硒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新农人党员的率先垂范密不可分。
而在寒信村古色古香的传统民居内,网络达人“小大人忠义”正对着镜头热情推介:“米粉产自千年古村,原汁原味,古村老味双倍香甜。”其直播在线人数不仅频频突破千人,更将寒信古村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带动了古村人气与产品销量。同时,他积极向村民传授电商运营技能,成为带动古村热度的“流量担当”和电商致富的“领路人”。
乡村发展,关键在人。为培养乡村全面振兴人才,2020年,于都县实施了《乡土人才培养集聚行动计划》,用5年时间累计培养了50名农业专业人才、能工巧匠人才、文化传承人才和乡村治理人才。目前,于都县共投入项目资金30余万元,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返乡下乡,把具有一技之长、对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一定贡献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选拔、培养起来,带领传承技艺、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赖 冰 祝 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