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盛夏,南昌持续高温,热浪袭人。然而,南昌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始终冲锋在前,顶着烈日疾驰,争分夺秒地与时间赛跑,用汗水和坚守为生命护航。
“喂,你好,南昌120,请讲……”8月5日上午10点,南昌急救中心120智慧调度中心电话此起彼伏,调度员们全神贯注地盯着眼前的屏幕。每通求救电话背后,是医护人员“极限接力”,“120”电话受理平均摘机时间3秒以内,平均受理派车时间36秒,接收指令平均出车反应时间39秒。
“请立即出车!”随着指挥调度中心一声指令,红谷滩分中心的急救医生周辉带领急救团队迅速冲向救护车。阳光白得刺眼,刚打开车门,一股热浪便扑面而来。短短几分钟,周辉和同事们后背就已被汗水浸透。对他们而言,每一次接到指令,都是与时间的生死竞速。
不久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救援,周辉记忆犹新,一名20多岁大学生在酷暑中长跑,突发热射病倒下,昏迷、呕吐、大汗淋漓。“抢救重度中暑就是和飙升的体温赛跑!超过40℃的每一分钟,都在成倍增加器官衰竭的风险。”周辉语气凝重。万幸的是,在救护车赶赴现场途中,周辉就通过电话冷静指导现场人员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清除口腔可见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初步降温等。
“我们来处理,您不用紧张……”当周辉团队抵达,冰袋精准敷上颈动脉、腋窝等大血管处,清除口腔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快速静脉补液——冰与液的合力,最终将年轻的生命从鬼门关拉回。
据了解,南昌急救中心在全市设立了3个覆盖城南、城北、红谷滩区域的分中心,下设35个急救待命点,依托省、市、地方部队以及民营医院,在市辖区域内已初步形成了急救半径3至5公里的“5公里生命圈”(不含周边四县)。
南昌急救中心分中心主任蔡榕介绍,为应对高温天气,当前,南昌急救中心进一步加强防暑降温药品、医疗器械及医用冰袋的储备和供应,适时增加值班调度接警席位,对热射病等高温相关急症的诊疗流程和急救复苏操作技能进行全员培训,并切实做好急救人员自身防暑工作,提前完成所有救护车“体检”,对轮胎、制动、救护车空调风扇、车载电器线路进行重点检修,强化急救驾驶员岗前车辆严格检查制度,为高温下的生命竞速提供坚实后盾。
然而,现实中的急救战场,挑战远超设备的升级。护士詹芳芳坦言:“比较担心的就是没有电梯的老旧小区,上下楼不方便。”她和三位同事曾肩扛着近200斤的中风患者在狭窄楼道艰难转运,汗水浸透制服。驾驶员章旭描述高温出车如“蒸桑拿”,柏油马路仿佛要煎熟鞋底,咸涩的汗水流进眼睛也顾不上擦一把。
他们的足迹不仅在城市楼宇间,詹芳芳回忆起一次深山救援,“35℃高温天气,医护人员带着几十斤设备进山搜救心梗游客。信号全无,全靠人工在杂草中摸索几个小时,手臂全是划痕……最终,与消防员合力用担架将心梗游客从陡峭山坡抬下时,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但看到患者脱险,那些晒伤和划痕都值得了。”詹芳芳补充道。
“车里常备着医用冰袋和生理盐水,袖口塞着毛巾吸汗,忙起来什么都顾不上。”詹芳芳道出团队心声,“每次出车都像在蒸笼里战斗,但看到患者转危为安,所有辛苦都值得。我们唯一的愿望,是这份汗水和坚守能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
从深山密林到被烈日炙烤的街头巷尾,南昌急救人正用滚烫的初心和浸透汗水的“白大褂”,无声践行着“生命至上”的誓言。正如他们所言:“天再热,路再难,只要有人呼救,我们就必须快一点,用最快的速度回应每一次求救的呼唤,守护每一线生的希望。”(肖周 实习生 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