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08/19 15:49:55
来源:新华网

生命接力:从血管到血管的“热血续航”

字体: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大一附院”)的临床诊疗体系中,输血医学科犹如一条隐秘而关键的“生命线”,从肝移植术后的紧急溶血救治,到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规范化管理;从AI智能平台的精准输血指导,到血浆置换技术的千例实践,这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团队,正以“安全、循证、精准输血”为核心,推动输血医学从“血库供血”向“精准化临床诊疗”的深度转型。

  全程智能管控:构建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防火墙”

  临床用血质量管理是保障患者用血安全的基石,更是输血医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南大一附院副院长、输血医学科学科带头人乐爱平教授介绍,南大一附院自2009年起便率先构建起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并开发及持续迭代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化管理信息系统,为输血安全筑起第一道“数字防线”。

  该系统通过整合患者血液管理、输血治疗方案、知情同意、输血申请、相容性检测、血液储存、发放、运输、输血安全监测、输血疗效评价、质量持续改进等全流程数据,实现了“智能路径、实时控制、信息共享、追溯可查”,确保每一袋血液从入库到输注的全链条安全。其不仅荣获“全国临床输血创新项目奖”,还逐步在全国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医务人员在单病种循证和精准输血人工智能平台上操作。

  在此基础上,团队开发的单病种循证和精准输血人工智能平台,进一步将“经验输血”升级为“数智输血”。

  “过去输血申请单靠人工审核,现在系统不但会自动对过程智能路径实时控制及风险预警,还能帮助智能辅助决策,比如患者的基础疾病、临床症状和基线数据,包括血红蛋白阈值、凝血功能等是否匹配输血指征。”乐爱平介绍,该智能平台可实时监控患者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并实现多系统共享信息,提供最佳输血方案与输血时机,为临床个体化循证输血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数智化赋能的脚步仍在延伸。目前,团队正依托临床大数据,集成超9亿条输血数据,研发输血医学专科大模型,以输血安全、患者血液管理、要不要输血、输什么血、怎样输血、输血疗效及预后转归为核心,构建更智能、更高效的精准输血辅助决策系统。

  创新驱动:从“输血支持”到“治疗干预”的跨越

  科技创新为急危重症救治注入硬核力量。2025年2月,46岁的肝移植患者李某某术后突发血红蛋白骤降。多学科会诊中,输血医学科团队通过免疫血液学检测精准锁定病因——ABO血型抗体介导的免疫性溶血。“这种情况就像免疫系统误攻击自身红细胞,单纯输血只能治标。”输血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胡飘萍解释道。治疗团队采取“双线作战”:一方面输注5次特殊配型的O型Rh阴性红细胞改善贫血,另一方面通过3次治疗性血浆置换术清除致病抗体。最终,患者溶血症状得以完全缓解,顺利出院。

  作为科室核心治疗技术之一,治疗性血浆置换术自2018年开展以来,已成功完成逾1500例。其原理是通过血浆分离设备精准去除血液中异常抗体、毒素等致病成分,同步补充健康血浆或替代液,快速恢复机体功能,常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毒等重症救治中发挥关键作用。

  输血医学科医务人员给病人做血液单采治疗。

  面对临床用血紧张的难题,科室的“储存式自体成分血单采技术”更显价值。以罹患20厘米巨大肝癌的陈某某为例,术前通过该技术一次性采集4单位自体红细胞,术中出血量达1000毫升时,全部采用自体血回输,实现“零异体输血”。“这相当于为患者建立‘私人血库’,适用于胸外科、骨科、普外科等手术备血。”乐爱平介绍,该技术还荣获了医院2017年度优秀新技术一等奖,8年来已为1268例疑难手术患者保驾护航,既减少异体输血反应,又缓解血源压力。

  技术创新的版图持续拓展。科室突破传统“血库供血”局限,构建起覆盖检测、治疗、管理的全链条技术体系,目前已开展22项新技术新项目,其中近5年新增10项,技术迭代活力显著。

  在治疗领域,科室率先在省内独立开展的淋巴血浆置换、全血置换、三氧自体血回输疗法及富血小板血浆(PRP)技术,累计完成治疗逾4000例。输血检测领域则常规开展不规则抗体筛选与鉴定、疑难血型鉴定、分子诊断等精准技术,为复杂病例提供支撑。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罕见病与疑难杂症的救治成功率,更推动输血医学科从“血液供应者”转型为“临床治疗核心参与者”,为学科向“精准化诊疗”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人才与科研:筑牢学科发展的“根基”

  在南大一附院输血医学科的实验室里,博士后团队正专注于“新型免疫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这一选题入选2020年中国科协十大工程技术难题,其研发的免疫多肽疫苗和树突状细胞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彰显着团队从临床需求出发的科研穿透力。这种“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研究导向,正是科室科研实力的生动注脚。

  学科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梯队。目前科室34名医护研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82.4%,其中博士学位占比38.2%,高级职称占23.5%,形成“老中青”衔接有序的人才结构。

  2024年中国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年会上,乐爱平教授作主旨报告。

  学科带头人乐爱平教授作为全国十大“输血领军人才”、江西省“双千计划”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带领团队构建起“临床问题—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完整闭环,让科研与临床形成良性互动。

  科研成果的“质”与“量”同样亮眼:近3年承担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11项,其中“肿瘤免疫精准诊疗研究及相关产品开发”获批江西省“揭榜挂帅”重大关键技术类项目;发表SCI论文42篇,其中一区TOP期刊21篇,科研成果先后斩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二、三等奖;依托这些成果,科室还获批了输血医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临床医学科学研究院输血医学研究所,成为区域输血医学科研高地。

  教育教学则为学科发展注入长效动能。作为南昌大学输血医学硕士学位点,科室已培养博士10人、硕士8人;连续8届举办的“井冈输血医学论坛”,线上线下培训省内外从业人员超3000人次,成为辐射全国的输血医学学术交流品牌。

  如今,历经21年发展,在学科带头人乐爱平的带领下,南大一附院输血医学科已由起初63㎡的血库、5名检验技术人员发展成为现在拥有3000㎡现代化输血医学中心、34名由医、技、护、管、研组成的学科团队,构建起覆盖全面质量管理、输血检测、治疗技术的完整体系,实现了医、教、研、管、服、防、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在学科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团结、协同、唯实、创新”的团队文化。

  “输血医学是研究血液及其成分科学、安全、有效应用于疾病预防和诊治的临床医学分支学科,在急危重症患者临床救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本质是‘一条血管到另一条血管’的生命接力。”乐爱平教授如此定义学科的使命。“我们始终以‘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石,以输血检测技术为支撑,以输血治疗服务为方向’,既要守住‘安全输血’的底线,更要突破‘精准治疗’的上限,让输血医学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隐形防线’。”——这既是学科发展的凝练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郑重承诺。(赵瑞明)

【纠错】 【责任编辑:王晓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