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08/25 09:18:39
来源:江西日报

江西中医药书写传承与创新故事

字体:

  原标题:当青春遇上药香

  ——江西中医药书写传承与创新故事

  “我们想让更多同龄人知道,江西中药炮制技术的辉煌不是传说,而是能握在手里的骄傲,更是值得探访的文化瑰宝。”8月19日,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的实验室里,05后大学生吴鑫硕、江梅、马欣萍面对记者,话语里满是自信。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在赣鄱大地有着深厚的根基。2023年以来,这3名青年用两年多的课余时间,默默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赣韵炮制文化探秘之旅”。

  带着问号出发的寻访

  “陈皮一条线,黄柏骨牌片,枳壳凤眼片,川芎蝴蝶双飞片……”2023年的《本草选读》课堂上,当授课教师于欢介绍“樟树帮”“建昌帮”的独门绝技时,还是大一新生的江梅、马欣萍心中画下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两大药帮真能垄断长江流域的药材炮制市场,甚至影响明清两朝的药价吗?”

  同一堂课上,吴鑫硕的思绪早已飞出教室。此前的一次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中,江西红色文旅火热的场景让他灵光一闪:“红色文化能成为旅游名片,中药炮制同样是江西瑰宝,何不与文旅融合?”课后,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江梅和马欣萍,三人一拍即合。

  与其对着课本存疑,不如亲自去寻访答案。当Z世代的好奇心撞上千年药香,一场关于传承的青春对话,就此拉开序幕。

  他们来到南昌、樟树、南城等中药炮制传统地。在阁皂山,在麻姑山脚下,药农忙碌的身影与茁壮生长的中药材成为一道风景,他们感慨“原来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生活肌理中的血脉。”

  从古籍里生出的敬畏

  “希望你们能循着足迹,结合古籍医书,搞清楚中药炮制能延续上千年,背后到底有什么文化支撑?”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专职教师、博士生导师于欢教授,是这个学生团队的指导老师。

  随着实地研学的深入,吴鑫硕、江梅、马欣萍发现,课本里的三言两语藏着千钧之重。他们主动找到于欢请教。

  两年多来,三人梳理了《樟树县志》《抚州志》《建昌帮医药研究》等约百万字的书籍文献,还整理出18万字的文字和数据。他们常常为一个词的准确释义研究很久,而这项整理工作仍在继续。

  泛黄的纸页间,不仅藏着炮制技艺的密码,更有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与大医精诚的人文温度。面对同学“怎么还在做这事”的打趣,马欣萍认真回应:“越整理越觉得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

  葛洪炼丹救民、许逊医治疫病的传说,藏着悬壶济世的理念;“樟树帮”“三刀两锉”技艺中,同一当归用不同刀具处理,药效竟差别很大。“老祖宗的智慧,是无数次实验堆出来的。”江梅的话语里满是敬佩。

  如今,他们正着手构建江西中药炮制文化数据库,“要让这项非遗有新的载体”。

  守正创新进行时

  读懂古籍里的“道”,是守正;让这“道”在数字时代长出新的触角,是创新。

  今年暑假,吴鑫硕、江梅、马欣萍几乎都“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他们一边埋首古籍,一边雕琢《江西炮制技艺旅游地图》。“这可不是普通地图,是能触摸历史的中医药旅游攻略。”马欣萍说,为了这张地图,他们硬是“啃”下了3D建模课程。

  电脑里还存着他们设计、绘画的24节气中药书签。春分配白芍、冬至绘当归,小小书签里藏着他们对中药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端午节,江梅跟着于欢老师去崇仁县的小学送知识下乡。孩子们为赢得书签争着抢答药材名称的模样,让她至今笑意盈盈:“当小朋友准确说出‘半夏’时,感觉自己很有成就感。”

  “我们还要把成果搬进AR空间、装进AI大模型,让资源库可视化。”吴鑫硕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觉得,非遗是颗种子,在年轻人手里总能开出新花。”

  当青春遇上药香,这场跨越千年的赣鄱中医药奇遇记,正书写着传承与创新的故事。(记者 李 芳)

 

【纠错】 【责任编辑:王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