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昌8月27日电(王晓震)“南昌能玩、能看的地方有很多,天然泳场享清凉、滕王阁上观古今、一江两岸赏灯光、畅游象湖绿色步道、艾溪湖上白鹭舞蹁跹。”安徽人刘君2016年来到南昌读大学,热爱运动和拍照的她,对南昌的“水”情有独钟,毕业之后留在这里工作定居。
自古以来,地处长江中下游并紧靠鄱阳湖的南昌,就是一个水系发达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城,章江晓渡、龙沙夕照等景观曾引文人骚客吟诗作赋。如今,江河湖环拥着的南昌,更加重视水的治理、水的规划和运用,在水的灵动里,自然融入城市发展肌理。
治水护水:增添百姓身边“小确幸”
“这块区域以前就是令人头疼的黑色裸露地,风起时粉尘弥漫,雨季灰水横流,不敢打开门窗。如今窗外已是草木成林、碧水潺潺,连呼吸都是舒服的。”近日,南昌高新区“尾水公园”1至4区正式开放,不少附近的市民亲历了前后的变化。
面对曾经粉煤灰堆存形成的“疮疤”,南昌高新区态度鲜明,“必须彻底解决历史欠账。”从创新采用“固化粉煤灰种植土”技术,到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构建水生态系统,这片生态“痛点”逐步转化为城市“亮点”。
在地理位置上,这里与鱼尾洲公园和艾溪湖湿地公园紧密相连。“吃完晚饭到湖边走一走,吹吹湖风,看看夜景,工作一天的疲惫都消散了。”刘君家就住在艾溪湖畔,她越来越觉得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决定。

南昌艾溪湖畔夜市。新华网发
改造带来改变,如今这里人气高涨,周围夜市经济升腾起满满烟火气,成为绿色水经济的绝妙打开方式。而在南昌多地,都能看到类似的影子。
在20公里外的象湖风景区,草木葱郁,波光粼粼,是鸟类理想栖息地也是市民生活休闲的好场所。从2005年初具规模,到现在管辖区域扩大到7.48平方公里,20年几经改造升级、保护提升,为周边两区一县市民带来家门口的小确幸。
2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身处其中的建设者、参与者来说,却是一段几乎贯穿职业生涯的奋斗史。
“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景观打造,这些都是系统性工程,为了真正还水、还绿于民,也曾放弃商业开发,现在正复建‘豫章书院’,准备打造成公共文化空间,丰富景区人文内涵。”象湖风景区管理处负责人陶孟春介绍,看到大量鸟禽回归,市民游客在这里亲近自然,这就是最大的成就感。

南昌象湖风景区。新华网发
这种为老百姓换取“青山绿水”的决心和考量,正是南昌一以贯之的绿色发展理念。从老城到新区,东湖、西湖、贤士湖、青山湖、梅湖、艾溪湖、瑶湖、九龙湖、碟子湖、孔目湖、礼步湖等一处处湖泊散布,“一江十河串百湖”是南昌的鲜明特征。
诗人苏轼有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当前,这无尽的生态财富,正转化为南昌百姓触手可及的幸福。
点“水”成金:江滩之上活力涌动
虽已立秋,南昌暑气未消。来到赣江边,流淌的江水不觉间抚平了几分燥热。从西安来的游客张丽早早做好攻略,和朋友一起来到距离酒店最近的红谷滩摩天湾天然泳场亲水消暑,配合着摩天轮、沙滩背景,拍照也相当出片。
像张丽一样特意把泳场纳入旅游行程的外地游客不在少数。现场运维负责人盛维森介绍,摩天湾自开放以来,最高峰日接待市民游客近三万人次。

南昌赣江边天然泳场人气高涨。新华网发
不光是这里,在赣江两岸,今年南昌市共打造“两滩七湾”9个天然泳场免费开放,不仅本地人喜欢,外地人也慕名而来,相当于每天有9场万人露天演唱会同时举行。在网络上,“两滩七湾”一度成了现象级话题。
迅速释放的“生态红利”不仅写在市民游客的笑脸上,同时也反映在经济发展的上升曲线上。
天然泳场美食区摊位上人潮涌动、周边游泳用品店迎来了销售高峰、街边便利店也适时调整商品种类和营业时间……人气带动之下,周边消费活力随之增长。
现在来看,天然泳场的构思落地可圈可点,但作为全国少有的内河天然泳场,最初却承受着不少压力和质疑:有人认为这是形象工程,还有人担心会不会出安全事故,会不会污染赣江水质。
大江大河大湖滋养下的南昌,展示出“直面问题”的胸怀和勇气。从前期选址到日常运营、从制度出台到落实责任、从成立工作专班到组建前线指挥部,多部门共同合作,尽可能降低安全风险。
盛维森表示,泳场每天开放前都要做水质、风向监测,观察员、蛙人、保安、保洁、医护等要100多号人,分成不同的班组各司其职,每天工作结束后还要复盘总结,大家齐心协力,尽可能让每个细节更加完善。
作为一座爱水亲水城市,南昌这几年全力做好“水”这篇大文章。去年8月25日,赣江南昌枢纽主支船闸正式通航,今年以来,赣江南昌枢纽中支、北支、南支均已完工,主支二期工程加速推进。

秋日赣江水面辽阔。新华网发
该工程不仅保障了南昌市民供水安全和农田灌溉,还大幅提升通航能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赣江沿线各船闸累计过闸船舶35108艘次,货物通过量3440.27万吨,超过去年全年总量,刷新了赣江船闸的运行纪录。
随着赣江南昌枢纽蓄水,水位提升,赣江江面变得开阔而深邃,烟波浩渺、水天相接,犹如海面一般。再加上天然泳场的开放,各大社交平台上频频出现“来南昌看海”的热词。
江河不语,日夜奔流。入选“2025全球100经典目的地”的南昌,正在加快推进文旅体商深度融合:持续办好南昌马拉松、千人横渡赣江、烟花晚会、国际龙舟赛等城市IP项目,让更美的风景应“水”而生。
以水为魂:续写城水共生故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300多年前,唐朝诗人王勃有感于南昌景色,留下绝美词章。这让赣江和滕王阁一直为后人称道,也让南昌在中国乃至世界水文化版图上留下重要标点。
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每当人们提起中国水韵名城,南昌却常常被人忽视。

航拍滕王阁。新华网发
“洪都自古水为魂”。南昌因水而生,其古称“洪都”“洪州”,皆与水有关。城内东湖、西湖、青山湖等行政区划名,还有那些跨越时空的诗句,见证了南昌人与水博弈、共生的集体记忆。
在老南昌城的章江门外,有一处章江渡口。这个渡口曾是南昌繁华之地,清晨时分,人来客往,商贾云集。后来,随着公路、铁路交通的蓬勃发展,以及旧城改造的推进,渡口渐渐湮灭,而为人乐道的“章江晓渡”也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转机发生在2023年,南昌市正式提出实施滕王阁北扩工程,推进八一大桥至滕王阁沿线滨江风光带建设,让曾被围墙围起来的景区实现“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
沧浪之水越千年,唐风宋韵今犹在。在改造后,“扩容升级”后的滕王阁景区也实现了与万寿宫、大士院等南昌老城区旅游景点的整体联动。焕然一新的滨江步道实现了南北全线贯通,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更多高品质的亲水休闲空间,彻底改变了以往“近江不见江”的遗憾。
滕王阁景区收费区域虽有所“缩水”,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却实现“双增”。在今年上半年,整个滕王阁旅游区的游客总体数量就已经突破了500万人次大关。
作为滕王阁北扩工程的重点,换装升级的“章江晓渡”也迎来新生,昔日杂草丛生的弃置荒地涅槃重生,既保持了古朴典雅的历史风貌,又能满足现代人的使用需求。“章江晓渡”开放之日,即成为南昌新的网红打卡地。

游客乘坐游轮开启“水上观城”的沉浸式体验。新华网发
夜幕降临,不少游客已坐上滕王阁游轮启航,开始“水上观城”的沉浸式体验。美丽航线上,阅览一江两岸灯光变换,古朴滕王阁与摩登大楼交相辉映。甲板上,实景古风演绎《琵琶行》与南昌的江湖文化奇妙互动。
每到重大节庆,绚烂烟花在老官洲江面绽放,火树银花倒映碧波,重现“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盛世图景。

烟花在赣江上空绽放。新华网发
在南昌2200余年的历史中,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给南昌留下了独特的水文化。今日的南昌,更依托水域面积占比近三成的生态基底,秉持“大气开放、诚信图强”精神,打开城水共生的治理新思路,构建起“水脉—文脉—商脉”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再现“千里逢迎,高朋满座”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