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09/09 17:34:22
来源:综合

微短剧赋能江西红色文化“破圈”传播:逻辑、实践与路径

字体:

  江西是一片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红土地,有着四大摇篮的美誉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江西红土地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孕育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跨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财富,留存了南昌起义旧址、瑞金苏维埃旧址等760余处革命文物,形成了融入民族血脉和灵魂的红色基因。然而,在数字传播变革的浪潮中,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着增量受限、时空局限与代际隔阂多重挑战大大限制了红色文化的传承效度、传播效能和育人效力微短剧作为近年来崛起的网络视听新形态,以其“短平快”的传播特质、强互动的参与机制、高适配的场景优势,为摆脱红色文化传播困境推动江西红色文化破圈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

微短剧与江西红色文化破圈的内在逻辑

  微短剧作为数字时代崛起的新型视听传播载体,其对江西红色文化破圈的赋能价值,绝非技术层面的浅层嫁接或形式叠加,而是在传播规律、文化属性与受众需求等方面有着系统性、深层次耦合逻辑

  从传播规律适配性看,微短剧的形态特质精准回应了红色文化的传播痛点。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多以历史事件、革命遗址为核心,传统传播依赖纪录片、专题片、电视剧等长时长载体,难以适配现代受众碎片化时间消费的行为特征。微短剧单集5-15分钟的时长、每30秒一个剧情冲突的叙事节奏,能够将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瑞金红井挖井故事等历史场景拆解为具象化、强张力的剧情片段,让受众在通勤、午休等碎片化时段完成红色记忆的快速植入。这种传播形态的适配,本质是数字时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传播方式”的生动体现,当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从沉浸式长消费转向即时性短互动,红色文化的传播载体必然随之迭代。

  从文化属性共鸣性看,微短剧的叙事优势能够激活江西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江西红色文化的核心是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民立场和英勇的斗争精神,这些精神内核需要通过具象化的人物与故事传递。微短剧擅长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通过塑造革命领袖、红军战士、革命群众等鲜活角色,将宏大历史转化为可具象、可感知、可共情的个体叙事。在传播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革命理想高于天”、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写下的“要奋斗!要持久的艰苦地奋斗!”、中央苏区时期“苏区干部好作风”等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成为具象的生动场景,既能还原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又能呈现革命英雄的宝贵精神,实现了红色文化从历史故事到情感共鸣的价值传递。

  从受众需求针对性看,微短剧的互动特性能够破解红色文化的代际传播难题。年轻群体是红色文化“破圈”的关键受众,但传统传播方式常因说教感强、形式单一难以吸引其关注。微短剧依托短视频平台的弹幕互动、剧情投票、二次创作等功能,构建了受众参与式传播体系。观众可通过弹幕表达对“十送红军”剧情的感悟,参与“如果我是苏区宣传员该如何动员群众?”的话题讨论,对红色短剧进行“二创”剪辑……这些互动不仅让年轻受众从被动观看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更在参与过程中完成对红色文化的深度认知。

微短剧赋能江西红色文化“破圈”的现实症结

  当前,江西已启动微短剧与红色文化融合的实践探索,涌现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开展了历史真实为基、现代表达为翼的路径探索。但对照“破圈传播”的目标,仍存在内容同质化、制作质量分层、产业协同不足等问题。

  其一,内容创作同质化严重。当前,红色微短剧大多聚焦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等经典题材,叙事模式多为英雄人物事迹再现,缺乏对江西红色文化小众题材的挖掘,尚未形成“经典题材+小众题材”的差异化内容矩阵。这种同质化创作易导致受众审美疲劳,难以实现“破圈”所需的内容吸引力。

  其二,制作质量差异化明显。由于微短剧行业发展迅速,部分制作团队为追求速度与利润,忽视了作品的质量。在拍摄手法、画面质感、演员表演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红色微短剧的艺术感染力与传播效果。如《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因战士爆粗口、超市拍卖红军物品等剧情内容引发争议,上线后遭观众质疑“历史虚无主义”,反而损害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

  其三,产业协同机制不足。当前,江西红色微短剧创作多为“单点式”项目,尚未形成“内容创作—IP开发—文旅融合”的完整产业链。一些微短剧虽然能够引发关注,但未开发相关文创产品、线下沉浸体验项目,未能将文化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部分作品与红色景区、乡村产业的联动不足,难以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赋能的双向统一。

微短剧赋能江西红色文化“破圈”的优化路径

  基于“守正创新”的辩证思维,结合江西红色文化特质与微短剧传播规律,需要从内容、传播、产业等维度探索微短剧赋能江西红色文化“破圈”的优化路径,推动红色文化从“圈内向圈外”的深度破圈。

  第一,深挖地域基因,构建差异化叙事体系。一方面,建立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系统梳理赣鄱大地上的革命事件、人物故事、精神符号,重点挖掘赣东北苏区的方志敏式根据地建设、苏区儿童团的革命活动、井冈山红军医院的医护故事等小众题材,形成“经典题材+小众题材”的内容矩阵。另一方面,创新叙事视角,可以采用“群众视角”“女性视角”“知识分子视角”等多元视角重现历史,打破传统红色文化作品的叙事模式,增加内容叙事的吸引力。再一方面,注重人物塑造。在红色微短剧创作中,要摆脱人物形象单一、刻板的问题,深入刻画革命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的情感、梦想、挣扎与成长。让观众看到革命先辈们不仅是英勇无畏的英雄,也是有血有肉、充满人性光辉的普通人,从而增强观众对人物的认同感与情感共鸣。

  第二,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微短剧制作质量。一是要建立分级分类审核制度,对红色微短剧按投资规模、题材敏感性、播出平台影响力等因素进行分类分层审核,积极构建“省—市——县(区)—企业”的审核体系,建立健全常态长效的监管和审核机制。同时,对涉及党史上关键事件、重要人物的红色微短剧,要邀请宣传部、电视台、党史研究室、高校等行业专家参与剧本审核,确保现代表达不脱离历史真实,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二是要强化内容抽查与违规处罚机制,各级宣传部门切实承担起内容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大对红色微短剧的内容审查力度,不仅要对已上线播出的作品进行随机审查,还要对平台的审核流程、审核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于审查中发现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歪曲革命历史、低俗媚俗等问题的红色微短剧,立即责令下线整改,并对制作方、播出平台等相关责任主体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罚,提高违规成本,形成有效震慑。

  第三,推动产业协同,延伸微短剧产业链条。其一,开发红色文旅微短剧。以井冈山、瑞金等红色旅游景区为背景,创作以游客穿越到革命时期、参与革命斗争为主线的微短剧,通过剧情展示景区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吸引观众前往景区旅游体验。在微短剧中巧妙植入景区的景点、特色美食、民俗文化等元素,激发观众对景区的兴趣与向往。其二,打造“微短剧+沉浸式体验”项目。结合红色微短剧剧情,在红色旅游景区内、设计实景剧本杀、角色扮演游戏等,让游客亲身参与到红色故事中,扮演革命角色,体验革命斗争的艰辛与激情。其三,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加强微短剧产业与红色旅游、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产业的协同发展,举办红色微短剧创作大赛,开发与微短剧相关的衍生文创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结语

  微短剧赋能江西红色文化破圈的本质是数字时代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南昌城楼的第一枪到于都河畔的第一渡、从井冈山的杜鹃花到瑞金的红井……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视听艺术形式,为江西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微短剧的创作与传播必将迎来更多创新与变革。江西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持续加大对红色微短剧产业的支持与投入,用更多具有影响力的红色微短剧精品擦亮江西红色文化的靓丽名片,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中国传媒大学 李佳霏)

【纠错】 【责任编辑:王晓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