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工业强市动能足 产业兴市活力旺
——看宜春工业经济发展新势头
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宜春市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以开放拓展空间、以合作增强动能,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
今年1至7月,宜春市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升幅度双双位居全省前三,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7.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6个百分点。亮眼的数据印证了一个事实:宜春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结构趋优、动能增强。
开局冲刺
凝聚工业发展合力
全市“一盘棋”,齐心强工业、兴产业。宜春市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协同、属地落实”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链长制常态化运行,各项工业发展任务责任明确、推进有序。
开局蓄势,政策发力。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宜春市召开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大会,释放出“开局即冲刺、聚力抓工业”的强烈信号。市财政安排1.6亿元支持制造业发展,并通过优化分时电价、下调天然气价格等措施,为企业降本超10亿元。
围绕产业转,聚焦项目干。宜春市坚持每季度举行重大工业项目现场交流活动,持续提升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中难题的解决效率。截至目前,已分产业召开推进会11场,解决难题319个。
“锂票通”“科贷通”等金融创新产品广泛推广。截至7月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9%。真金白银落到实处,让企业底气更足、发展步伐更稳。
铸链强群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1至7月营收超85亿元,发展势头良好。”走进宜春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企业负责人介绍道。作为链主企业,其快速发展正是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产业为何能持续发力?关键在于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协同高效。通过“上游控、中游拓、下游争”的发展战略,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营收连续三年保持千亿元规模,今年1至7月实现营收548.6亿元,增长25.9%,产业链中下游营收占比提升至73.2%。
锂电新能源产业一马当先,全市八大重点产业协同并进。宜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提供的数据显示,1至7月,全市八大重点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其中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分别增长18.8%、14%、22.7%。
集群培育成效显著。全市已拥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个、省级集群9个,锂电新能源及材料应用集群跻身全国50强,进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库。
集群的崛起、链条的延展、结构的优化,推动宜春工业经济发展更稳、产业韧性更强。
创新驱动
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宜春坚持追“高”向新,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在产业升级和科技突破中赢得主动。
中国科学院“特色锂矿石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C类先导专项顺利推进,4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1项行业标准、3项地方标准、5项团体标准已立项。
在宜春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一批新技术正加速对接落地。1至8月,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57亿元,增长104%。
一个个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全面铺开,成为创新成果落地、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支撑。
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企业诊断2328家、数字化改造1162家。宜春经开区等7地列入省级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获批省级“数智工厂”14家、“小灯塔”企业18家,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指数达46.76,位列全省第二。
创新驱动,数字赋能,推动产业发展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宜春跻身全国主要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百强市。
产业转型升级驶入“快车道”,绿色低碳成色更足。全市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园区5个、绿色工厂32家,数量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位。上半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1%,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近四年累计下降17.6%。
开放合作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宜春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拓展工业发展新空间。
6月,海峡两岸经济区暨知名企业走进宜春(福州)“双招双引”推介会在福州举办。会上,宜春与福建泉州签订陶瓷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整合宜春长石粉资源与泉州建陶产业原材料需求,共建长石粉高效消纳与循环利用体系,开创跨省产业协同新模式。
8月,宜春举办2025年中国(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大会暨江西省首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新能源专题赛,吸引超600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会,为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汇聚高端智慧资源和创新动能。
近一年来,宜春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发展,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改革攻坚行动,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0余个,总投资约700亿元。
开放合作,硕果累累。宜春积极推动产业链内外循环互通,鼓励链主企业提升本地配套率,推进“锂电+建陶”“锂电+硅”等产业跨链融合。
通过科技赋能和工艺创新,持续提升长石粉等副产品利用率。目前,建陶产业长石粉利用比例已升至20%-30%,有望突破40%,实现资源增效与产业协同的“双赢”。
宜春工业经济势头正旺,项目落地、产业升级。以宜春经开区为例,江西银汇新能源有限公司一期投产后,订单纷至沓来,产能吃紧。该企业追加5亿元投资建设二期钒电解液扩建项目。目前,二期项目正抢时间、抓进度,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据介绍,该项目建成达产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钒电解液生产基地,可实现年产钒电解液20万立方米、年产值约50亿元。在宜春,一批批企业从“头回客”变成“回头客”,项目建设你追我赶,“二期现象”越来越多,为工业经济注入新动力。
宜春工业经济未来充满活力,创新驱动,开放协同。宜春市在全省首创科技特派员制度,陆续从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等单位引进和选派近900名专家人才派驻企业,开展“一对一”技术服务。企业也主动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1.99%,连续四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为工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政策支持落地见效,产业链条日益完善,创新动能持续集聚……宜春“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动能更足,活力更旺。(左文俭 喻博闻 记者 邹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