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小学的三尺讲台,到特殊教育学校的温暖课堂,再到援疆支教的边疆校园,肖珺的每一步教育足迹,都深深镌刻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与责任担当。
2000年,刚走出校园的肖珺,被分配至龙虎山逸夫小学——一所条件艰苦的乡村学校。她以校为家,潜心深耕教学。在这方小小的乡村讲台上,她坚守了9年,练就了“全能”教学本领。
2009年她被调至鹰潭市第八小学,担任班主任期间全力深耕学风与德育。一次在特教学校的志愿服务经历中,特殊孩子眼中的迷茫深深触动了她的内心。
2018年,她主动申请调入鹰潭市特殊教育学校,从零学习特教知识。学生小文强患有智力障碍,且行为习惯较差,肖珺坚持每日为他单独开展训练课。数年后,小文强的行为习惯有了极大改善。

2024年8月,肖珺远赴边疆开展特殊教育工作。阿克陶县的时差、风沙带来诸多不便,但她毫不退缩。她所在的学校是全县唯一的特教学校,有80多名寄宿生,且孩子们汉语基础薄弱,教学难度极大。肖珺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深耕启智班思政课,从升国旗、敬队礼教起,每周都会带孩子们到操场,教唱国歌,纠正队礼姿势。此外,她还和同事为53名因重度残疾无法到校的孩子送教上门,指导教学与家庭康复。
结合地域特色,肖珺推出《红色手语课》《非遗中的思政》等课程,开设漆扇、剪纸等兴趣课。针对学校仅7名专业特教老师,且大多脱离专业多年,多人因普通话问题转岗的现状,她搭建“赣疆思政平台”,指导教师听课、磨课,所带徒弟已有一人获普通话二乙证书。
从江南到边疆,肖珺以爱为舟、以责为帆,在特殊教育的征途上,为每个“特殊”的孩子点亮希望之光。
【纠错】
【责任编辑:王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