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群企逐浪春潮涌 湘东区工业陶瓷产业集群强势崛起现象解码
清晨的萍乡市湘东工业园,现代化的厂房整齐排列,运输车辆往来不断,车间机器有序运转奏响发展的激昂旋律,处处洋溢着湘东工业陶瓷产业集群的蓬勃生机。
从昔日的小作坊到如今的产业集群,一家家企业茁壮成长,犹如一颗颗闪耀的星星,共同勾勒出这个产业集群稳健的发展轨迹,也生动地展现出湘东区良好营商环境的强大吸引力。
近日,记者走进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解读湘东工业陶瓷产业集群强势崛起,成为区域经济强劲引擎的密码所在。
密码一:释放政策红利,持续助力企业爬坡过坎“加速跑”
萍乡龙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湘东工业陶瓷企业中的佼佼者。踏入龙发实业精密陶瓷生产车间,只见去年新投用的智能生产线高效运转,机器人精准搬运瓷坯,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温度、时间等数据,烧制完成的陶瓷被整齐地码放在冷却区,泛着温润的光。
“这条生产线的效率是传统生产线的数倍,人工成本大幅降低,多亏了政府的‘及时雨’!”该公司总经理罗德平感慨道。
去年,龙发实业计划投资1800万元建设隧道窑,但资金缺口让企业发愁。“政府工作人员走访时主动问起难处,还帮我们申请补贴。”罗德平说,短短一个月,200万元项目补贴落地。如今,这条生产线让陶瓷产能显著提升。企业已定下目标:2026年再新增一条隧道窑。罗德平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布局高端氧化铝粉体生产,政府不仅帮企业协调用地指标,还派专人前来指导手续办理等事宜。
从首批入驻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到如今拥有两个生产区、年产20万吨陶瓷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龙发实业的成长满是政策托举的印记——技改补贴、研发扶持、人才对接,“政府就像‘参谋’,帮助我们从传统陶瓷一步步转向先进陶瓷。”罗德平说。
在政策扶持下同样实现蝶变的,还有萍乡市普天高科实业有限公司。“没有政府带我们‘走出去’,就没有今天的转型升级。”公司董事长黄乃乔回忆企业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深有感触。他说,1999年,普天高科靠着化工填料起家,2005年因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陷入困境,“是政府建议我们转型环保领域,还组织我们去外地学习。”2006年,该企业研发出陶瓷膜过滤器,吸引全国153家钢铁企业争相采购。
近年来,湘东区又带领企业赴湖南凯天环保等标杆企业学习,这让黄乃乔打开新思路:“原来,环保产业不仅不增加生产成本,还能节能盈利。”回来后,普天高科组建团队研发煤炭燃烧催化剂,如今该产品已在多家电厂、水泥厂试用。“从化工填料小厂到集研发、生产、经营、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我们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的政策托举。”黄乃乔说。
密码二:用“店小二”“保姆式”服务,把专业和温暖带到企业身边
“企业只管安心搞生产,剩下的事交给我们。”这是湘东区党委政府对企业的承诺。
江西嘉沃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从湖南跨界而来的日用陶瓷智能生产工厂,2021年初到湘东时,对当地的审批流程、用地政策等一无所知,心中满是担忧与不安。
然而,湘东区党委政府的贴心服务,让公司的担忧很快烟消云散。“政府派专人与我们对接,还安排领导挂点,从地块规划到厂房建设,全程代办手续。原本计划要一年投产的项目,只用6个月就投产了。”公司副总经理汤棋回忆。
备感温暖的嘉沃家居决心在此扎根。如今,公司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11项专利,产品销往欧美、中东等31个国家和地区。“没有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我们走不了这么快。”汤棋说。
如果说嘉沃家居的故事诠释了异乡企业的安心感,那么萍乡市江华环保设备填料有限公司的经历,则彰显了当地政府解决企业“日常忧”的决心。走进江华环保的仓库,工作人员正忙着打包发往中石油的陶瓷填料,公司总经理刘亚奇想起曾经的用气难题仍有感触:“2022年之前,公司没通管道天然气,靠罐装压缩天然气生产,价格最高达6.9元/立方米,成本压得人喘不过气。”
转机出现在2021年底的一次“周六政企早餐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在会上提了气价问题,区领导当场表示会全力以赴解决。”刘亚奇深知这并非易事,但当地党委政府抱着必须解决问题的决心,经过积极上报与努力协调,2022年9月26日,管道天然气终于通到了企业,气价稳定在4元/立方米左右。“现在每年仅用气成本就可省下200多万元,大大增强了我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刘亚奇说。
密码三:打造核心载体,聚产业发展合力形成集聚效应
作为工业陶瓷产业集群的核心载体,湘东工业园区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互协作,形成了强大的集聚效应。
“我们生产的化工瓷球、分子筛、活性氧化铝等产品,30%以上不出园区就能完成销售,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还提高了供货效率。”湘东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周合军说,目前湘东工业陶瓷产业集群拥有企业70余家,产品涵盖化工陶瓷、环保陶瓷等多个领域。
2021年5月,赣西国际港正式建成投运,更为企业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一列列国际班列、海铁联运班列从这里驶出,将本地的工业陶瓷等产品运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前产品出口主要通过汽运到沿海港口,时间长、费用高。现在通过赣西国际港的国际班列和海铁联运班列,时效更快,运输成本节省了20%以上,大大提升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萍乡市湘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春柳说。
为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湘东区成立区工业发展科研中心,为企业与上海大学、昆明理工等6所高校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而4000多平方米的共享实验室便是大家共同探索工业陶瓷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地。“我们可以与其他科研人员免费共享实验设备和科研资源,共同研发项目,还可以与其他科研人员交流合作,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上海大学博士生张晴表示。
“共享实验室的成立,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湘东区工业发展科研中心主任曾涛介绍,截至目前,6所高校已与32家企业开展了50余个科研项目合作,转化成果27项,帮助企业申请专利73项,湘东工业陶瓷的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从60%提升至80%。
从政策“精准滴灌”到服务“全程陪伴”,再到平台“资源集聚”,湘东区依靠营商环境“强磁场”,让工业陶瓷产业集群“春色满园”。如今,这里不仅培育了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更朝着陶瓷新材料产业高地迈进——民营经济的活力,正在这片土地上持续迸发!(记者 邱 玥 陈记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