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竹子
能用它干些什么

图为江西省资溪县的绿色竹海。吴志贵 摄
小到竹吸管、竹筷、竹碗
大到竹桌、竹地板、竹建筑
奇到竹键盘、竹自行车、竹纤维衣物
美到竹烙画等各式各样的竹工艺品
……
在江西省资溪县
一根根寻常的竹子经历神奇的“72变”
蜕变为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
就连竹加工剩余的边角料竹粉
也能被加工制成燃料颗粒

在江西资溪竹科技博物馆内,展厅的竹产品包括博物馆建筑材料大部分产自资溪。王晓震 摄
在资溪
竹,不仅是风景
更是“绿色金矿”
作为“中国特色竹乡”
资溪人抢抓“以竹代塑”发展机遇
将55万亩竹海点化成金
撬动起生态与经济的双重价值
也为全国“两山”转化提供可复制的鲜活样本

图为江西资溪的绿色竹海。吴志贵 摄
“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
一根竹
从山上到山下成为产品
需要采伐、运输、加工、销售
看起来清晰明了
但要打通各个关卡
也并非易事

江西资溪绿色竹海。资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资溪属于山区县
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合毛竹生长
是江西省重点毛竹产区之一
农业人口人均拥有6.2亩毛竹林
随着农村人口外出就业
许多小而分散的竹林变成了天种天养
竹林资源浪费严重
竹林效益相对较低
为破解竹林粗放管理带来的问题
资溪县成立了两山林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以森林赎买等方式
将碎片化、零星化的竹林生态资源收储整合
转化为可计价、可交易、可融资的资产
让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来经营

图为江西资溪的一片竹林。资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毛竹下山运输是行业公认的一大瓶颈
资溪探索节点硬化建设模式
年维修新建竹林道路300余公里
覆盖90%以上竹林
企业年生产天数由230天提高到280天
“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
毛竹采伐周期缩短、数量增加
借助“竹材+竹笋+林菌”复合经营方式
还实现了“一根竹子两头赚”
竹林效益得到快速提升

图为工人们正在江西资溪竹笋工厂进行加工作业。吴志贵 摄
通过科学管理经营
郁郁葱葱的竹林就像“绿色银行”
不仅成了“粮库”(竹笋)、“钱库”(竹材)
更升级为“碳库”“水库”
每公顷竹林年涵养水源增加1200立方米
固碳量相当于200辆汽车全年排放量
森林“四库”转化效率提升40%

江西资溪的魅力山水。吴志贵 摄
“竹经济”拔节生长
毛竹资源“量”和“质”得到提升
为较早搭上“以竹代塑”顺风车的资溪
提供了可持续利用的原材料

江西资溪一家竹加工企业,工人正在忙生产。王晓震 摄
投资20亿元打造江西省首个竹科技产业园
出台《资溪县加快毛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
投入2亿元竹产业发展基金
……
叠加利好之下
竹加工上下游企业纷纷入驻
从上游竹拉丝到中游竹板
再到下游竹制家居生活用品
资溪形成了一条毛竹加工全产业链
并与国际竹藤组织、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
以及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拓展国际市场

这是江西资溪竹科技产业园内一家企业生产场景。王晓震 摄
从看中这里的竹资源作为种植基地
到决定投资建厂
深耕户外板材领域的江西竺尚竹业有限公司
在国内外已有多个经典应用案例
年营业额保持在一亿元以上
该公司总经理王必囤介绍
资溪有资源优势
还有好的发展环境
企业专心主业
并进行生产工艺改造节约成本
70%的产品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资溪县毛竹资源培育企业25家
毛竹加工企业36家(规上企业25家)
其中国家级竹龙头企业1家
省级竹龙头企业6家
拥有竹产业自主品牌10余项
从山野到工厂
资溪深加工产业链将竹材“吃干榨尽”
超100亿元的年综合产值
绘就了绿水青山的金色答卷

在江西资溪竹科技博物馆内,小朋友体验竹制桌椅。王晓震 摄
立“竹”优势,带动乡村振兴
竹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受益的远不止前来资溪县的投资者
一根毛竹
一头连着生态保护
一头连着乡村振兴
成千上万的资溪人通过获取竹林流转租金
专业合作社分红股金
和经营竹林劳动薪金三大收益
实现增收致富

江西资溪一家竹加工企业,工人正在忙生产。资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毛竹林的流转价格
由之前的每亩每年不到20元涨至40多元
带动2000余农户参与经营活动
林农直接增收约4000万元
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
资溪延伸打造“竹+”产业链条
建成法水竹林温泉、石峡竹海
御龙湾竹林度假区、南源竹文化特色民宿等景观
每年吸引游客近400万人次

图为江西资溪大觉山景区,青山环绕,云蒸霞蔚。资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鹤城镇大觉山村南源民宿村
当地28栋民宿都是由闲置民房改造而成
建设过程中就地取材
突出竹元素主题
游客在此既能躺在竹制躺椅上享受日光浴
远眺层层叠叠的竹海翻涌成绿色波浪
还能大口呼吸富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

图为江西资溪南源民宿村。资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
这里的民宿接近满房
不少游客选择到此修养身心
体验慢节奏生活

游客在资溪县竹林露营游玩。资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从资溪竹产业的发展故事
我们可以看到
用好资源、找准路子
山区小县的竹林
不仅能“扎根本土”
更能“链接全球”
持续激活县域发展的“一池春水”
来源: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新华网江西频道(作者:王晓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