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到钱了,一定往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里投资,要有后劲……”辽宁方大集团董事局主席方威提出的这一发展理念,在方大特钢改制16年来的数智化转型进程中,转化为企业自主推进技术升级、夯实发展根基的行动准则。
自2009年改制加入辽宁方大集团以来,方大特钢从传统制造的“笨办法”起步,以自动化筑基、信息化织网、数字化赋能,如今更携手科技巨头、布局高端人才,在智慧工厂、AI大模型、新能源领域开辟新赛道,用实践诠释“提高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是为了堵塞‘跑冒滴漏’,提升质量、降本创效”的深刻内涵。一线员工的岗位蜕变与企业的战略升级相互印证,共同勾勒出传统钢铁上市公司向“智造”跨越的壮阔图景。
岗位蝶变见真章:数智化让生产更高效、员工更安心
在方大特钢的生产一线,数智化转型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个岗位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自动化部计量二班班长朱艺对此深有体会:“改制初期的计量工作,完全依靠手动操作,数据要一个一个仔细敲进电脑。现在远程计量中心里,车牌识别、重量规格等数据全自动采集,眨眼间同步到各单位,我们只需专注监测异常,工作效率翻了倍。”
这种从“体力活”到“技术活”的转变,正是方大特钢持续投入自动化的缩影——让员工从繁琐重复的劳动中解放,聚焦更具价值的质量管控。
焦化厂炼焦车间里的变革同样生动。调温作业区副作业长盛志江记得,改制前调火全靠人工巡查,老设备嘎吱响,温度控制凭经验,既担心安全又怕影响质量,如今智能化温度监测系统实时反馈数据,自动化装置精准调节参数,焦炭质量稳定提升。
热修作业区副作业长汪月龙则感受到了“主动创新”的力量:依托数字化设备监测数据,他提出将焦炉横拉条底部槽钢换成保温石棉的建议,延长了设备寿命、降低了维修成本,而企业的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等奖励制度更让创新有了回报。
检测中心与物流仓储的升级,凸显了数智化对质量与效率的双重赋能。检测中心原料站副站长胡新明回忆,改制前靠简陋仪器检测,为了一个准确数据要绞尽脑汁,如今光谱分析仪、电子万能试验机等设备落地,检测精度大幅提升,更能通过数据优化弹簧扁钢晶粒度测定、汽车板簧力学性能检测方法。物流储运中心仓管班张群则见证了仓库的“智慧转身”:“库存一目了然,发放准确率几乎100%,我们再也不用围着单据堆打转。”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方大特钢遵循“稳步推进、快速发展、灵活应变”理念,分三个阶段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扎实成果——从2010年至2015年上线MES产销一体化系统,搭建数据轨道;到2015年至2019年打通所有主营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再到2020年以来大数据、AI、5G技术的深度应用,5G+智慧工厂的建立让数智化的“后劲”持续释放。
战略升级开新局:携手巨头、布局人才,抢占转型制高点
今年1月,该企业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数字化(AI大模型)、信息安全领域;2月又与宁德时代旗下时代骐骥数字科技牵手,计划共同推动材料及产品研发,构建新能源发展应用生态链。
“我们就是要通过与科技领军企业合作,巩固‘人人都是创新者’的生态,探索传统钢铁企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路径。”方大特钢相关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企业的转型雄心——不再局限于生产环节的优化,而是向AI赋能、新能源材料等高端领域突破,让数智化从“降本工具”升级为“创新引擎”。
支撑这一战略,需要专业化的平台与充足的人才储备。2024年11月,方大特钢智能信息(江西)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作为方大特钢下属研究中心全资控股的子公司,它扛起了智能制造升级与数智化转型的“大旗”。如今,这家公司正广纳贤才,招聘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产品运维等领域工程师,为技术落地储备力量。
3月份,方大特钢发布召集令,计划年内引进500名硕士、博士,三年内累计吸纳1500名高层次人才,重点布局钢铁、材料、AI大模型、清洁能源等领域。这一“人才战略”并非偶然,而是数智化转型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AI大模型的应用需要算法人才,新能源材料研发需要材料专家,零碳经济探索需要环保技术团队,只有汇聚高端智慧,才能让合作成果真正落地,让数智化转型“后劲十足”。
从改制初期的“破局求生”,到如今的“向新而行”,方大特钢16年的数智化之路,始终围绕着“经营企业一定要对国家有利、对企业有利、对员工有利”的企业价值观。无论是朱艺、盛志江等一线员工岗位上的轻松与从容,还是企业与华为、宁德时代的战略合作,抑或1500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计划,本质上都是为了让钢铁这个“传统行业”焕发新活力——让生产更高效、产品更高端、员工更幸福、发展更可持续。(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