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如纱,轻覆武夷
一条盘山公路似玉带缠绕茶山
蜿蜒至江西上饶铅山县篁碧畲族乡的村口
老牌坊下
一位身着蓝色畲族服饰的汉子
正与几位老人围坐饮茶
他,就是篁碧乡党委书记
畲族干部雷兵
五千多个日夜,十四载春秋
雷兵带领乡亲们
踏平坎坷山路
在武夷山深处
奏响了一曲振兴乐章

泥泞尽头是通途
“十四年前,我是踩着砂石路走进篁碧的。”
篁碧,江西八个少数民族乡之一
人口仅4000余人,畲族占比超三成
2011年,雷兵上任时
全乡道路硬化率不足20%
车轮碾过 尘土飞扬
他带着乡干部
一次次跑县城、争项目、筹资金
从政策解读到土地协调,从施工监督到质量验收
他像钉子一样“钉”在路上。
十四年过去
篁碧新改建农村公路约35公里
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
路修通了,雷兵的目光看向了更远的深山
“山里群众居住分散,上学、看病都不方便。”
要挖穷根,必须搬迁!
2015年6月,3个移民搬迁小区拔地而起
75岁的梁思崖成为第一批搬进乌桂坝移民点的村民
他过去住在东山的老房子
破旧漏雨不说,还总要担心后山山体滑坡
“现在好了,学校就在家门口,孙子走路十分钟就能到。”
十四年来,篁碧畲族乡共搬迁200多户人家
雷兵说
“搬下来只是第一步,更要让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点“豆”成金茶飘香
清晨六点,廖贤平驾驶着新能源小货车
载着刚出锅的500多公斤豆腐驶出厂房
两小时后,这批豆腐就出现在了铅山县城的菜市场
“多亏了雷书记,不然我这豆腐厂早就关门了。”廖贤平说。
2012年,在雷兵的建议下,返乡青年廖贤平办起豆腐厂
但由于设备落后、销路不畅,厂子一度濒临倒闭
转机发生在2019年
雷兵争取到200多万元资金
帮助豆腐厂升级设备,打造“篁碧豆腐”品牌
“雷书记还带我们搞创新,开发豆浆冰淇淋、豆浆小布丁等新产品。”
廖贤平笑着说,“现在我们的豆腐都卖到上海去了!”
如今,篁碧豆腐产业年产值突破200万元
带动10余户农户
每户年均增收超2万元
雷兵说,路要走得稳,才能走得远
“单靠一个产业不够,我们要多条腿走路。”
篁碧云雾缭绕,盛产优质茶叶
过去茶农只会卖茶青,收入很低
“畲乡这么好的茶叶,应该卖出好价钱!”
雷兵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
请来专家教授红茶制作技艺,打造“篁碧茶”品牌
短短几年
篁碧茶产业综合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
户均年增收1.5万元。

山水风情“留”过客
“好球!”
在篁碧畲族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
几名畲族少年正在练习蹴球
这个占地20亩的训练基地
是雷兵2019年争取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资金建起来的
“孩子们终于不用在临时棚子里训练了。”
有了标准场地,篁碧培养出不少国家级运动员
说起这些
雷兵的言语中满是自豪
意料之外的是
文体活动还带来了人气
上饶市第一届民族趣味运动会
“三月三”民族文化系列活动等先后在篁碧举办
篁碧的老乡们开起了民宿和农家乐
笑迎八方来客 感受畲乡风情
“等亲水乐园、露营基地建好了,大家一定要来玩!”
雷兵的笑容,朴实而热情
山路再长 长不过脚板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篁碧的每一步
都踏准了时代的鼓点
如今,全乡人均收入较2011年增长4.8倍
还新增了12名畲族非遗传承人
山路再长,长不过脚板
茶叶再苦,苦不过过往
河水再弯,弯不过乡愁
这是雷兵工作日记中的一句话
十四年
他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青山
夜幕降临
杨林河畔灯火点点
不远处的广场上,畲族阿姨们跳着竹竿舞
雷兵走在平整宽阔的柏油路上
身后是万家灯火,前方是振兴之路
山路依旧蜿蜒
但他的脚步,愈发坚定
作者:聂妍婧
海报:璋浥尘
出品:江西省委组织部
摄制:新华社江西分社星火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