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昌10月28日电(戴艳 吴亚芬)在中国烘焙行业的版图上,江西省资溪县有着特殊的地位,素有“中国面包之乡”的美誉。早年“第一代资溪面包人”带着手艺闯市场,打下产业根基,如今4万余人深耕全国烘焙行业。卢方亮便是从这里走出的“第二代”,在烘焙行业打拼三十余载。
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的扬州,“麦香人家”门店的面包香气已萦绕二十余年,这家烘焙连锁品牌的掌舵人正是卢方亮。从偷师学艺的学徒到执掌连锁品牌的经营者,他的经历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带着“第二代资溪面包人”的鲜明特质,在时代浪潮中坚守初心,更顺应趋势不断蜕变。
闯荡:游击时代与“三公里帮规”
1993年的浙江龙游,17岁的卢方亮在一家面包作坊当学徒。面对师傅对配方的严格保密,这位资溪青年靠观察与记忆,悄悄掌握了核心技术。五年后,他带着家人和有限资金前往重庆,租下40平方米的店铺,正式开启创业之路。
“白天是案板,晚上当床板”,是他创业初期的日常。回忆起当年的艰辛,卢方亮仍记忆犹新:“有一次连续劳作太累,忘了关油炸锅,差点引发火灾。浓烟把我从睡梦中呛醒,现在想起来还后怕。”
凭借精准判断,卢方亮将店铺选在国营工厂聚集区。彼时,消费者对羊角面包、豆沙面包这些新鲜品类充满好奇,卢方亮的面包店前每天都排着长队,日均营业额能达到2000元,在当时算是相当亮眼的成绩。接下来五年里,初尝甜头的他,足迹遍布四川、湖南等地,以“开一家转让一家”的模式,为家族成员创业铺路。
“三公里不开同业店”,是当时资溪面包人的不成文帮规。卢方亮回忆,那时资溪县已有数千人外出做面包,形成“亲帮亲、邻帮邻”的独特创业模式,靠“地理隔离”维系行业秩序,避免老乡间的恶性竞争。
“那时候资溪人出去做面包,90%都能挣钱,大家都想带着亲戚朋友一起闯。”这种互助精神,成为资溪面包产业发展的最初基因。
卢方亮常说:“资溪人最宝贵的不是技术,是‘亲帮亲、邻帮邻’的规矩。”也正因为如此,当同行陷入价格战时,他始终坚守着老乡间的约定。

扎根:扬州转型与品牌意识
2003年的大运河畔,命运给了卢方亮一个戏剧性的转折。初到扬州,他就遇到核心地段商铺招租,4.2万元的年租金和6万元的转让费虽高,但凭借多年的市场经验,他敏锐地捕捉到背后的商机。
这次,他没有像以往那样转卖店铺赚快钱,而是受“第一代资溪面包人”钟启文的启发,打造集烘焙、饮品于一体的复合式茶楼,这一新颖模式很快打开了扬州市场,火爆的生意让卢方亮打消了短期盈利的念头,下定决心扎根扬州长期发展。
为贴合当地口味,卢方亮做了精准调整:“扬州人喜甜,我们就把资溪小面包的甜度上调5%;面对老字号的竞争,又改良萨其马和麻花的制作工艺,使口感更酥脆香甜。”凭借本土化创新,首家店很快实现月盈利3万元。
火爆的生意让卢方亮遭遇了“侵权”危机,他开始意识到打造品牌、布局稳定供应链才是长久之道。也正是这一时期,卢方亮完成了从“个体”到“企业”的关键转型。他先和钟启文等人商量,注册了“麦香人家”商标;到2006年,又联合8家同行成立泰州麦香人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将传统“前店后厂”模式升级为中央工厂模式。这一前瞻性布局,比行业内多数企业提前了整整十年。
2014年,依托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卢方亮又创立高端连锁品牌“米兰麦田”。该品牌以“时尚大店”为定位,凭借更精致的消费体验抢占中高端市场。同时,借助集中采购的规模优势,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空间。如今,卢方亮在扬州已布局30余家门店,成为当地烘焙领域颇具影响力的连锁品牌。
裂变:产业整合与联盟破壁
卢方亮的能力与影响力逐渐得到行业认可。2016年,在前任会长钟启文举荐下,他接任江西面包商会会长。而当时摆在这位新会长面前的,却是一个尴尬的现实,号称“中国面包之乡”的资溪,竟没有一家规模化面包企业。
为响应资溪县委、县政府“双返双创”号召,在“第一代资溪面包人”的支持下,卢方亮牵头江西面包商会启动了一场更大胆的尝试,推动建设资溪面包食品产业城,并成立资溪面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统一品牌标识、统一形象设计、统一原料采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物流配送”的“五个统一”标准运作产业城。
“四个中心建设,我们只用了三年。”卢方亮口中的面包生产加工中心、产品研发中心、技术培训中心、集中采购中心,构成了产业城的核心骨架。其中,中央工厂可满足300余家门店的成品及半成品配送需求。
产业城还创新性地采用“产品反向孵化”机制,让在外经营成功的资溪人带回经市场验证的畅销产品,由产业城快速完成标准化生产,再推向全国市场,这一机制大大降低了新品研发风险。
与此同时,卢方亮还在品牌协同上发力。2016年前后,他与钟启文等人在绍兴发起“中国面包之乡联盟”,建设面包技术中心,研发成果供所有资溪面包人共享,破解了资溪面包产业“有规模无品牌”的行业瓶颈。
事实上,资溪县政府早为面包产业发展埋下伏笔。2004年,资溪县成立面包产业发展办公室;2006年,成功申报“中国面包之乡”称号;2018年,面包产业城正式启动。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在持续推动下结出硕果。
如今“资溪面包”已成为资溪县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全县面包产业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带动4万余人就业。卢方亮始终感恩这份支持:“没有前辈打下的基础,没有县里的政策与资源扶持,产业城不可能在三年内建成。”

破局:网红浪潮与面包哲学
近年来,网红经济冲击烘焙行业,有人坚守传统连锁,有人转型小众单品店。卢方亮则选择“双品牌并行”策略,高端线“米兰麦田”瞄准城市中高端消费人群,大众线“麦香人家”深耕乡镇市场,这一策略适配不同消费场景的需求,展现出“资溪面包人”应对市场分化的灵活思路。
“有些网红产品生命周期只有几个月,买模具的速度都赶不上产品淘汰的速度。”基于对市场的判断,卢方亮调整经营策略,关停部分低效连锁店,转向更具体验感、更灵活的大店模式,集中资源提升单店效益。
他预判:“未来烘焙行业更聚焦单品,一家店控制七八个核心产品,做精做透,才更有竞争力。”
如今,“资溪面包人”已迭代至第四代,产业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卢方亮对年轻创业者常给出这样的建议:“要沉下心把技术做扎实,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不要急于求成。”
从街边小店到产业集群,从偷师学艺到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卢方亮与“资溪面包人”的故事,印证了县域经济的突围逻辑:既需要个人敢闯敢试,更离不开代际接力的传承与政企协同的合力。
正如卢方亮所说:“真正的产业升级,永远始于一群人共同的野心,和彼此成全的团结。”这份团结协作的精神,正是资溪面包产业历经数十年仍能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