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11/07 09:07:19
来源:江西日报

赣超:我偏“不”!

字体:

  赣超,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快乐。

  11月2日,细雨带风,湿透黄昏的球场。赣州市全民健身中心,却不一样的热辣,当地人口中的“鸟巢”,迎来它投入使用以来最重要的一场对决——赣超决赛。

  最终,带着客场2个进球的领先优势,赣州队在主场再下一城,以总比分3:0战胜宜春队,将2025年江西省城市足球超级联赛冠军收入囊中。

  当冠军奖杯的光芒照亮夜空,忽然懂了赣超某种程度上的“偏执”和它的“不”——它不稀释本土的纯粹底色,偏要把江西味儿刻进赛场;它不追求光鲜的表面功夫,偏要以实在打动人心;它不执着于流量与话题,偏要守住足球最本真的热爱。这一个个“不”,不是刻意的叛逆,而是赣超最鲜明的态度。

  “不”跟风,场内外洋溢着江西印记

  苏超、湘超各有千秋,赣超没有盲从,而是一门心思琢磨“如何让足球长满江西的模样”。它不搞千篇一律的赛事包装,把地域文化当成最好的素材:南昌赛区《滕王阁序》朗诵短片,“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文韵与看球的热血碰撞,让观赛多了独有的文化厚重感;赣州赛区颇具巧思,中场休息不搞常规表演,而是让身着客家服饰的演员伴着足球起舞,并与球员互动,客家山歌的调子在球场响起。这种“足球+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合,让赣超在众多城市联赛中,走出了自己的路。

  “不”普通,草根球员带着坚韧底色

  赣超的球员,有厨师,有学生,有工人,他们没有职业联赛的光环加持,都是普通人,但他们的足球故事,却藏着各自的坚韧与热爱。他们踢球全凭一腔热爱,似乎只要踏上球场,所有工作生活上的疲惫都能被热爱冲淡。他们没有专业的训练保障,却凭着江西人骨子里的朴实与倔强,在赛场拼到最后一秒,摔倒了爬起来,受伤了咬牙扛,用平凡人的坚守,让赣超的赛场有了最动人的生命力。

  “不”玩虚,赛事组织透着实在劲儿

  赣超的赛事组织,从不爱玩花架子,做事风格就像江西人一样,踏实、靠谱、不掺水分。赛季中期,有球迷反映部分赛区医疗保障响应较慢、饮用水供应不足,组委会接到反馈后不推诿、不拖延,联合当地医院在各赛场增设移动医疗点,配备急救设备与专业医护人员;协调赞助商升级补给标准,确保每场次足量供应相关物资。用“有问题就解决”的踏实行动,赢得了球迷的认可与信赖。

  “不”逐流,内容传播守住足球本真

  在流量当道的时代,赣超偏不凑热点、不炒话题,一门心思聚焦江西足球本身。媒体公众号、视频号发布的内容,没有无关的娱乐八卦,没有刻意制造的冲突噱头,大多是比赛精彩瞬间、球员训练日常、江西足球发展历程,或是各赛区的本土故事。这些真实、接地气的内容,让更多人看到江西足球的真实模样,感受到江西人对足球的纯粹热爱,也让赣超在信息繁杂的环境中,守住了属于足球的一方净土。

  “不”忘本,公益行动温暖赣鄱角落

  赣超的公益行动,从不说远水解近渴的空话,始终扎根赣鄱大地,聚焦江西本土的真实需求。2025赛季以来,赣超联合江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赣超公益足球课堂”,组织各队球员走进萍乡、吉安、赣州等地的乡村小学。球员们不仅带来了适合乡村孩子使用的足球、球衣、护具等装备,还根据山区学校的场地条件,因地制宜设计简单易操作的训练课程。这些公益行动不搞形式主义,不盲目跟风,只用实实在在的付出,为孩子们圆一个足球梦,让温暖流淌在赣鄱大地的每个角落。

  “不”外求,人才培养扎根本地土壤

  赣超在人才培养上,不迷信“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而是一门心思挖掘本土潜力,让江西的足球苗子能在家门口成长。这种“扎根本土、培育内生力量”的思路,让更多江西孩子的足球梦有了落地的可能,也为江西足球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赣超明确参赛球员需满足“本省户籍或在赣缴纳社保满1年”的资格要求,从制度上保障本土球员的参赛权益,避免“外援扎堆”稀释本土特色。此外,赛事物资采购优先选择江西本土企业,从球衣定制到场地器材租赁,联动省内相关企业形成供应链,既降低办赛成本,又助力本土产业发展,实现“足球赛事反哺本土经济”的良性循环。

  从盛夏的蝉鸣,到深秋的晚风,赣超陪伴我们一起走过。那些赛场上的奔跑与呐喊,看台上的欢呼与共情,球员们的坚守与热爱,都成了这个赛季最珍贵的回忆。真的很难与赣超说再见,难舍的不仅是足球带来的快乐,是客家山歌的悠扬,是草根球员的倔强,更是那份独有的江西情怀。

  赣超的江西味儿不是刻意打造的标签,而是藏在足球里的深情,是江西人对足球的热爱。(记者 徐 铮 文/图)

 

【纠错】 【责任编辑:王晓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