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11/14 15:52:25
来源:新华网

匠心筑通途 梨东改扩建项目的创新与实践

字体:

  3.6万吨转体桥精准实现“空中转身”,72小时连续奋战化解汛期边坡滑塌险情……沪昆高速梨东改扩建项目的每一步推进,都凝聚着全体人员的智慧与汗水,展现出扎实的基建实力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目前,项目总体进度已接近90%,正朝着年底实现基本建成通车的目标全力冲刺。

  沪昆高速梨东改扩建项目。新华网发

  面对日均车流7万辆、重载车辆占比超70%的通行压力,需在保障交通顺畅的同时推进改扩建施工;受40%以上山地河网地形制约,还需统筹百余处铁路、特高压交叉工程的管线迁改……梨东改扩建项目伊始,如何统筹安全与效率、进度与质量,成为推进工程建设的关键任务。该项目以问题为导向,将挑战转化为创新契机。围绕“通行不减流、施工不中断”目标,项目创新实施“五阶段交通组织+保四通行”方案,上跨桥采用整体驮运顶推技术,实现施工“零干扰”、交通“无中断”;针对错综复杂的管线网络,主动协同8家产权单位,制定“一管一策”,累计完成迁改20余公里,保障工程节点有序推进。

  项目秉持“避让-保护-修复”原则,开展绿色施工。为保护沿线2000余株原生珍贵苗木,项目实施“生态移植”,经过精心养护,达成98%的高成活率。针对复杂边坡,项目推行“一坡一设计”的防护策略,通过“草灌结合”的方式构建生态屏障。在绿色低碳工业中心,污水循环利用与骨料回收系统实现近零排放,光伏发电耦合智能蒸养技术使碳排放量降低50%以上。项目获评“全国公路交通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基地”,入选2025年度“美丽交通”实践案例。

  此外,针对南方多雨区域水稳基层易开裂的难题,项目通过材料配比与结构优化,研发出抗裂型水稳基层,显著增强道路耐久性;引入3D数字摊铺技术,将路面平整度控制在毫米级,工效提升10%以上;创新非开挖注浆工艺,将裂缝修复时间从数天压缩至2小时,成本降低超50%。在智能化梁厂,机器人完成1160个焊点高精度作业,AGV小车实现24小时无人配送,8条智能生产线实现梁板“一键浇筑”。项目团队以“毫米级标准”贯穿施工全流程,凭借持续的技术微创新,推动工程品质的提升。

  项目推动工程建设既利当下、更惠长远。项目通过“临时设施永久化”模式,节约用地800余亩,建成18条电力专线惠及3万余户居民。在运营智慧化方面,依托智慧高速系统实现拥堵预测与事件极速响应。国庆假期期间,拥堵预警准确率99%,事件发现时间进入秒级;创新匝道口远程封闭系统,有效降低管控频次,提升清障效率,信息准确率超99%。

  梨东改扩建项目立足“长三角-粤港澳主轴通道”的定位,将工程建设与区域发展规划、未来出行需求紧密结合。项目通车后,将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布局,助力江西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邓万军)

【纠错】 【责任编辑:王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