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驻村笔记丨祠堂夜话
2022-01-28 08:58:58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关注头条江西
图集

  新华社南昌1月27日电(记者姚子云)夜幕低垂,寒意渐起,华屋村外一片宁静。

  华盛拎着火笼往村里的祠堂赶,一些村民已经坐下,整个祠堂热闹起来。祠堂位于村里中心位置,村民们喜欢聚在这里,聊聊家长里短。

  江西省瑞金市华屋村是一个有着红色传统的村庄,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感人故事:80多年前,17位农家子弟参加红军,出发前在岭上栽下17棵松树,约定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活着的要为牺牲的孝亲敬老。17位子弟全部壮烈牺牲在长征途中。

  青松掩映,曾经数代人住着低矮破旧、透风漏雨土坯房的华屋如今已处处皆“华屋”。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其实也经历过波折。

近处为整齐划一的新房,远处是土坯房。 新华社记者 姚子云 摄

  “拆旧建新、盘活沉睡资源、发展大棚蔬菜……这一项项都能为村庄注入发展动力的好事,在当初‘进村入户’时,却遭到了部分村民的抵制。”华盛拉着我,找了个空位坐了下来。

  夜话是村里的一项新传统,白天村民们忙农活,晚上定期坐下来聊聊天,说一说敞亮话。今天的话题从华屋的变化开始聊起。

  “就说拆空心房,建设基础设施就有不少农户不配合。村干部只能一遍遍地讲明政策。”华盛说,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于是考虑理顺机制,让群众都能参与进来。

  “一组三会”便顺势而出,以党小组为引领,由每户派1名代表组成户主会负责决策,选出来的理事会负责组织实施,最后由群众公认正派有威望的村民组成监事会全程参与监督。

  村民参与进来后,看法发生了改变,“全程参与,之前怎么都觉得别扭的想法,现在感到很顺心。”村民华山洲接过了话。

  在乡村,集体利益一致,但个体诉求是多元的,处理细微而又具体的事务蕴藏着大学问。有了顺畅的机制,用朴素的感情来换取理解和支持,很多事情得以推动。

华屋村的大棚蔬菜。 新华社记者 姚子云 摄

  发展的红利让村民生活越来越好,华屋村进一步谋划,利用红色典故、红色IP做强红色文旅,通过发展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农家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昔日贫困的山旮旯,发展成文旅融合的小康村。

  谈话间,整个氛围活跃起来,火笼的火也烧得更旺。

  华山洲伸出一只手说,现在家里收入五根手指数不过来。旁边的村民华丕懋打趣到,恐怕是两只手,十万元都不止,引得众人欢笑。

  走出祠堂,夜已深,头顶星光点点,岭上青松挺拔。

+1
【纠错】 责任编辑: 唐子兰
加载更多
大山中的“百弯公交”
大山中的“百弯公交”
访古寻今丨寻千年“虔州”美景 听“江南宋城”故事
访古寻今丨寻千年“虔州”美景 听“江南宋城”故事
王凌:打造高标准高品位现代城市标杆
王凌:打造高标准高品位现代城市标杆
访古寻今丨游关西新围 观前人之智
访古寻今丨游关西新围 观前人之智

010070290010000000000000011122041128308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