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血脉,先辈精神永传承
“(甲)分局应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目前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斗争的前途是有利的。对这一基本原则不可有任何动摇。(乙)要立即改变你们的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适应,而目前许多庞大的后方机关部队组织及许多老的斗争方式是不适应的……”
1935年2月5日,留守苏区的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被敌人重兵围困,危急关头接到中央发来的“万万火急”电报。
中央分局依据指示组织留守红军分九路突围,《红色中华》报社的工作人员将印刷机等疏散埋藏,停止了出版工作。行前,在于都井塘村的小山窝里,瞿秋白还主持了中央苏区的最后一场文艺演出,史称“井塘会演”。
2月10日,瞿秋白等人由一个排的红军护送从井塘村出发,经瑞金、武阳往福建方向突围。24日,当他们行至福建省长汀县水口附近,被国民党民团发现,在激战中何叔衡牺牲,邓子恢突围,瞿秋白等被俘。
“在狱中,瞿秋白与敌人展开了机智的斗争。后因叛徒出卖,他的身份暴露,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瞿秋白始终没有屈服,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新华社研究院高级编辑万京华说,“6月18日,瞿秋白沿途唱着《国际歌》和红军军歌在福建长汀西门外从容就义,年仅36岁。”
1935年11月25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中社恢复新闻文字广播,《红色中华》报在陕北瓦窑堡复刊。因为当时并不知道瞿秋白在苏区继续出版《红色中华》报,因而复刊号接续长征前的期码。初到陕北条件更加艰苦,这一时期的《红色中华》报由在苏区的铅印改为了手写油印。
1937年1月,随着红中社更名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红色中华》报也改名为《新中华报》,1941年和同为新华社主办的《今日新闻》合并为《解放日报》。《解放日报》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日报。
回望90年前,《红色中华》报是新华社办报的起点,它举起的红色旗帜,成为无数新华人前赴后继的前进方向;它淬炼的“新华精神”,成为无数新华人接续奋斗的力量源泉。回顾光辉历史,追念革命先辈,更增添了新华人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的勇气、“把地球管起来”的豪气。
今天,赓续《红色中华》报红色血脉,新华社编辑出版的报刊有全国性时政综合大报《新华每日电讯》,有发行量长期稳居全国日报前列的《参考消息》,有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时政刊物《半月谈》,有新中国最早的新闻周刊《瞭望》,有新中国第一份综合性经济报纸《经济参考报》等。
如今,在井塘村的那个小山窝里,“井塘会演”的舞台被重新搭起,不时有村民走上舞台放歌一曲,伴随着台下附和声,人们唱着笑着……远处是绵延的丘陵,一棵棵茂密的果树上,结满了待采的金色脐橙。
这一幕幕欢歌笑语,让我们仿佛又看到86年前会演的那个夜晚,话剧、舞剧等节目精彩纷呈,群众联唱歌声一浪高过一浪,一个面容秀气又有几分苍白的书生上台带头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镜头转向更远处,这位共产党人唱着自己早年翻译的《国际歌》,在福建长汀西门外脱去长衫,泰然自行至刑场,席地而坐,令敌开枪,无所畏惧。
相片中的瞿秋白依然年轻,他年已百岁的女儿瞿独伊喃喃地说:“我始终不明白,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哪一个是我的父亲……”
赓续九十载红色血脉,书写新时代奋斗华章。在《红色中华》报中,我们看见了,一批批如他那般同样年轻的面孔;我们也读懂了,他们“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的坚定信仰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