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放下渔网 “转”出希望——上饶2.44万名渔民全面退捕开启新生活
春暖花开,鄱阳县团林乡狮子山村油菜花花香四溢,游客络绎不绝。 记者 吕玉玺摄
人勤春来早,水上春耕忙。3月3日清晨,余干县良耀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良加,早早就来到小龙虾养殖基地,和工人们一块忙着种植伊乐藻,为即将放殖龙虾苗做准备。
今年54岁的朱良加是余干县石口镇朱家村人,由于家住鄱阳湖边,祖上世代都靠打鱼为生。“过去我们到鄱阳湖捕鱼虾,现在是在田里养龙虾。小龙虾基地地势较低,汛期容易被淹,以前只能种一季晚稻,现在改造后可养一季虾、种一季稻,农田得到了充分利用。”朱良加介绍,鄱阳湖实施禁捕后,他与5名转产的渔民一块创办了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余亩,进行虾稻轮作,去年基地丰收龙虾10万公斤,产值200余万元。
虾稻轮作模式充分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之以人工管理措施,在养殖小龙虾后再进行水稻种植,提高了稻田养分利用率,达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生态环保”的良好效果。“转产后,我们利用毗邻鄱阳湖的资源优势,开展生态种植养殖,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基地还提供了10个就业岗位。”朱良加说,在政府的引导下,转产后不仅有了新的事业,收入还比原来高出许多,现在他正计划扩大养殖面积,增加养殖品种,带动村里更多的上岸渔民共同走上新的致富路。
从2020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江西段全面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生产性捕捞,鄱阳湖水域同步实行全面禁捕。余干县有近8000名渔民上岸,不少捕鱼能手如今像朱良加一样变成了养殖大户。
禁捕后的鄱阳湖生态越来越好,更多的江豚游回来了,越冬的候鸟也多了起来。“好生态带来了好风景,我一家人就依托鄱阳湖湿地公园和越冬候鸟带来的人气,将家里改造成渔家农庄,主要经营餐饮和住宿,一年收入有十多万元。”鄱阳县白沙洲乡车门村渔民范东才告诉记者,禁渔后他实现了从卖鱼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全家人都吃上了“旅游饭”。
走进鄱阳县团林乡狮子山村,但见油菜花开芳香四溢,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休闲沙滩、水竹栈道、亲水休闲区内游客络绎不绝。这个昔日脏乱差的传统小渔村,乡里借助毗邻县城的地利,先后投入资金近千万元,经过3年提升改造,已打造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景区。为让更多转产的渔民吃上“旅游饭”,上饶市滨湖地区鄱阳、余干、万年三县,累计投入资金上亿元,先后将20余个滨湖渔村打造一新,变村点为景点,助力渔村渔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记者了解到,上饶市共有登记建档立卡渔民24410人,围绕“禁得住、退得出、能小康”的总体目标,落实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相关政策,做到扶持创业转产一批、特色产业吸纳一批、就近择岗安置一批、劳务输出转移一批、技能培训提升一批、公益岗位兜底一批。该市“六个一批”精准帮扶,为放下渔网的渔民们织密了生计保障网。
养老应保尽保,安心转产有退路。上饶市实现了退捕渔民“应保尽保、不漏一人”,截至目前,已参保21785人,参保率达100%。
在鄱阳县双港镇退捕渔民转岗就业车间内,24名退捕渔民成为华淑腾达渔具有限公司的产业工人。“去年开始在这里上班,每个月收入3000元左右,加上退休社保工资,一个月收入超过4000元,比在船上捕鱼轻松多了。”双港镇花园村61岁的村民王春莲高兴地告诉记者,得益于就业车间,他们虽然缺少技能,年龄偏大,但转产后在家门口照样能就业。
变捕鱼为养鱼;变卖鱼为“卖风景”;进企业当产业工人;参加护渔队、护鸟队,成为“生态保安”……近年来,上饶市有针对性出台转产转业安置方案,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积极推行“1131”行动(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传、1次就业指导、3次职业介绍、1门实用技能培训),着力为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的渔民提供服务,已转产安置就业18427人,实现了应转尽转。(记者 张 弛 吕玉玺)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