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正值稻油轮作繁忙时节。在余干县梅港乡赤岭村一块刚收割完油菜的稻田里,一名农机手正熟练地操控农机,来回翻耕稻田。这名农机手是返乡务农的“90后”大学生程鹏。
程鹏出生在余干梅港乡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跳出“农门”曾经是他的梦想。但7年前,他从大学毕业后,选择了返乡当农民。
“回乡种田有啥出息?”“种田还用得着去读那么多书?”……程鹏返乡种田,不仅他的父母有看法,村民更是一片质疑声。为此,他下决心要在种田这件事上搞出点“名堂”来。
“用牛耕地,人工插秧、收割稻子……很苦很累,还收益不高。”程鹏说,种田绝不能走父辈的老路,要用科技种田。
2015年,程鹏在父母的帮助下,成立了江西林发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现代工厂化育秧技术,这也是我省首个民办工厂化育秧企业。但对于工厂化育秧技术,很多村民担心产量不高,不愿意购买他培育出来的秧苗。
“刚创业,就欠下了300多万元债务。”幸好余干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程鹏的困境,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一方面发放100万元贷款,一方面让他把一批又一批农户带进县乡农技免费培训班,让农户开了眼界,也推广了相关科技种田的技术。很快,原本不相信工厂化育秧技术的农户,纷纷订购程鹏培育的稻秧。
有了业务,程鹏的公司缓了过来,但这仅仅是开始。程鹏意识到,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种田的人越来越少,科技种田一定有前景。于是,他恶补种粮知识,并刻苦钻研抛秧机、无人植保机等操作技术。
“大学生种田就是不一样,操控一台无人机,一天可以喷洒农药好几百亩,顶得上二三十个劳动力。”谈及程鹏,余干县梅港乡老虎口种田的“老把式”胡祖荣自叹不如。以前他家16亩稻田,每亩化肥、农药、打田、收割等成本投入需800元左右,辛苦不说,刨去成本,利润微乎其微,交给程鹏托管后,农事一概不用管,年终每亩还有500多元的收入。
通过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种田,程鹏科技种田的路子越走越顺畅,不仅还清了创业时的所有贷款,还扩大了规模,公司员工由成立时的5人扩充到36人,全程自主经营的农田达到3000余亩,托管农田达到6万亩。
富而思进,程鹏通过建立村企联盟,及时把种田的先进技术手把手教给周边的小散农户,引导他们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并为他们提供统一田间管理和代育秧、代整田、代销售等服务,小散农户每季每亩可增加200元以上纯收入。程鹏也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江西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
“大学生的舞台不仅在城市,广袤农村一样可以成就自己。”程鹏说,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韩海建 记者 洪怀峰)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