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奇妙夜”——透视全省首部革命旧址沉浸式实景剧《那年八一》
演出现场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氛围感。 记者 李 劼摄
一个是革命旧址,一个是话剧表演,两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如果碰撞在一起,会产生怎样意想不到的奇妙反应?
从9月29日首演到10月9日,全省首部革命旧址沉浸式实景剧《那年八一》,连续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上演,受到业界和观众的追捧。这部剧以八一南昌起义作为故事背景,夜间原址演出,起义有关的那些人和事仿佛活了过来,让观众开启一段特殊的红色之旅,体验一个不一样的纪念馆“奇妙夜”。
观众变演员,身临其境震撼人心
当普通观众在专业演员的引导下,脖子上系红领带、手臂上扎起白毛巾,高扬右臂,一遍遍呼喊“我与共产主义生死与共”时,很多人已经分不清究竟是在看演出,还是真的置身于历史现场。八一南昌起义那一夜的紧张与焦灼、等待与抉择、牺牲与伟大,就这样真实地展现在眼前。那一刻,大家仿佛就是历史的参与者,对八一南昌起义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那年八一》以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为主线,通过多主角、时空并行交汇的第三人称叙事方式,讲述94年前发生在江西大旅社的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让参与的群众真实感受那一代青年谱写的热血壮歌,感受小人物告别家乡、参加革命、坚定信仰的感人故事。
演出采取当下备受推崇的新型沉浸式观演形式,不同于以往镜框式的“坐着看”,而是采取了行进式的“走着看”。参与者既是观众,也是群众演员,他们换上那个年代独有的服装,与主要演员们共同行进,可以近距离观察演员的表情、动作表演,和剧中的人物命运一起沉浮。剧中还特意安排了众多互动环节,让参与者可以穿越时空的烟云,与革命年代的先辈“对话”。
沉浸式实景剧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南昌市育新学校学生张澜曦在演出结束后激动地说:“过去对八一南昌起义的了解,要么来自历史课本的文字描绘,要么是讲解员的语言介绍,但这一次我感觉自己和革命先辈一起参与了起义的全过程,内心受到非常大的震撼。他们太不容易了,革命先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展馆变剧场,真实还原光辉历史
整场演出,地点设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主舞台就是当年起义的总指挥部——江西大旅社旧址,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是实景。演出现场,利用舞美、大型装置、剪影视频、声光电等技术手段,营造出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感。为把发生在南昌城的红色故事讲好,该剧还加入了很多豫章文化元素,把传统曲艺、舞蹈、地方历史知识等巧妙地融入其中,把观众带回到上世纪20年代的南昌。演出时间设在晚上,通过短短的45分钟,让观众全面了解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如何打响的。
八一南昌起义是大家熟知的重大历史事件,主创团队充分尊重史实,研读大量史料,邀请党史专家和艺术专家共同审读,完成剧本创作。在革命旧址进行演绎,建筑本身和展陈文物的保护是头等大事。为此,主创团队在灯光音响舞美道具的设计安放,演员表演场地、观众观看线路的安排上,都进行了反复调整,演职人员坚持每天闭馆后进行排练,克服了很多困难,才把精彩的演出奉献给观众。
国家一级演员、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宋运成认为,沉浸式实景剧对于演员的临场应变能力、现场节奏的把握都是一种考验,但这对观众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用这种形式来展现八一南昌起义,非常新颖独特。
单一变多元,创新传承红色文化
“我们将静态的展览与动态的话剧表演相结合,有效突破了以往纪念馆较为单一、线性的参观模式。”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长王小玲说,在纪念馆的展览中加入多元立体的话剧表演,可以使观众零距离观看、感受和体验剧情,迅速沉浸到历史情境中,这对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历史文化教育,是一次极具意义的尝试。
《那年八一》总制片人、江西文演文化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伟表示,首轮演出结束后,他们将对剧目进行提升和打磨,努力将它打造成跨界融合的地标性红色场馆剧目精品,进一步擦亮“八一南昌起义”这张南昌的城市名片,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
“《那年八一》的创排,对于用好红色资源补足精神之钙、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都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南昌市文广新旅局局长万利平认为,红色历史文化的传播和普及,需要创新思维方式和传播样式,革命旧址文物只有走进大众生活,与时代相融合,才更有价值和活力。我省是红色资源大省,如何让红色典故活起来、红色IP火起来、红色文旅强起来,还有更多新路可以探索。(记者 郑 颖)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