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兴起来 发展快起来
——南昌高新区打造文化品牌增强城市吸引力之路
坐落在绿色海洋里的艾溪湖美书馆。特约通讯员 周金宇摄
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也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
文化繁荣和城市发展如何互相促进?南昌高新区给出了新答案——
以“文化+”方式,在企业、社区、乡村等延伸文化触角,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助力文化经营主体壮大,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不断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推动园区发展更进一步。
走进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一座可为4000余名员工提供阅读服务的孺子书房引人注目。“我们企业内能有这样一间别致的书房,大家十分开心,下班后经常相约来这里坐坐。”该公司自动化检测车间工人陈立祥欣喜地说。同样受欢迎的,还有位于南昌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党群服务中心的孺子书房·红色分馆。这家书房面积约90平方米,藏书3200册。“以前都是工厂、宿舍两点一线,如今孺子书房建起来了,极大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园内企业江西华视光电有限公司员工刘海平说。
将文化空间“搬”进企业,是南昌高新区增强文化供给的一个创新举措。结合高科技工业园区实际,南昌高新区以“企业+公共文化”的方式,鼓励重点企业共建共享公共文化场所,在全区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目前,南昌高新区已建成6家孺子书房,计划2年内建设8家。这些书房均可实现图书通借通还,为企业和周边居民打造悦享文化的“15分钟便民阅读圈”。
提起开发区,大多数人想到的是机器轰鸣的工厂和塔吊林立的项目,然而在南昌高新区,却是一幅湿地与城市共生、经济和文化相融的和谐景象。
鱼尾洲湿地公园获得国际景观设计的重要标杆——2022年国际AZ Awards大奖;艾溪湖美书馆入围中宣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鲤鱼洲白鹤小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这两年,南昌高新区多个文化项目获得业内重量级奖项,一个个颇具特色的文化地标补齐了没有重大文化场馆的短板。
聚焦社区周边打造小而美、美而精的城市阅读空间,南昌高新区引进专业人才和机构,对文化空间进行运营和管理,一批美而精的图书馆、美术馆、湿地公园相继建成,并迅速成为文化地标,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打卡。去年,南昌高新区各图书馆开展线上和线下文化活动300余场,服务群众150万余人次。为有夜读需求的读者开设的“深夜图书馆”累计运营超2600小时,举办演奏会、读书会等夜间文化活动近百场,累计10万余人次夜间入馆。
如今,南昌高新区已形成以“一圈(15分钟文化圈)、两节(瑶湖艺术节、瑶湖读书节)、三馆(瑶湖书房、艾溪湖美书馆、高新区图书馆)、多点(24小时智慧书屋、各实体书店、社区阅览室和农家书屋等)”为载体的“文化高新”品牌。
在南昌高新区,不仅城区实现了“文化+”蝶变,乡村也享受到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前段时间,南昌高新区“送戏下乡”活动走进麻丘镇多个村庄,为村民送去文化大餐。“我们村老人比较多,平时走动少,村里比较冷清,举办送戏、送电影下乡等活动,老人和小孩都很高兴,全村的氛围跟着活跃了起来。”麻丘镇金凤村委会负责人王国庆说。
南昌高新区精心挑选具有一定规模、具备相应资质的艺术表演团体承接演出活动,并积极联系南昌市电影公司,委托其为农村地区开展“送电影下乡”公益活动,进一步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生态美、产业兴、文化昌。作为全省开发区的龙头和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南昌高新区聚焦提升文化产业内生动力,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陆续建设新经济产业园、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吸引大批文化产业企业入驻。目前,南昌高新区在文化创意、软件信息、智能装配、流量经济、数字传媒、移动终端应用等文化科技产业领域,已汇聚新经济新业态企业3000余家,从业人员突破6万人。(记者 宋思嘉)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