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浒湾镇黄坊村,工作人员对一处待修缮的古民居进行登记。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新华社南昌8月22日电(记者 霍丹彤)濛濛细雨里,76岁的全镇刚穿行在全坊村幽长的巷子里。他走得不快,总习惯于右脚重重迈出一步,左脚再顺势跟上。
全镇刚是村小组组长,也是古村义务文保员。从2006年退休到现在的16年间,他几乎每天都要走上村中大大小小的青石板路,查看各处古建筑情况。
全坊村所在的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至今仍保有上百个明清古村落,其中格局较为完整、肌理清晰的“中国传统村落”42个,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全坊村就是其中之一。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这些饱含历史文化与美学价值的古村落建筑曾面临诸多危机。
金溪古民居是典型的赣派建筑。相比徽派的灵秀,赣派建筑更显敦厚古朴。方方正正的天井院落比邻而建,宗祠、书院、官厅、水塘等公共设施错综其间。人们合族而居,不少村庄还保留着宽厚的村墙。
然而这种紧凑的布局也限制了空间扩张,加上传统木构建筑技法渐渐流失,村民更多选择在村庄外围建新式房屋。“屋靠人撑”,没了人气的古屋在风雨中饱受摧折,有些仅剩断壁残垣。
2006年,从乡镇农业服务技术中心退休的全镇刚主动挑起保护古村的担子。得知县里正在进行古村落申报保护工作,他马上去信阐述全坊村古建筑的价值及损毁情况,还和热心村民于2010年成立了古村保护理事会。
这群五六十岁的理事会会员都在村里长大。白天,他们顶着草帽挨门挨户检查古建破损点,晚上,则拿着手电筒巡查守卫。
“直到现在,全坊村没出现过一例古屋拆迁事件,没一处在原址上盖新房的‘插花建筑’,村民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站在村口一处精美的石牌坊下,全镇刚骄傲地说。
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竹桥古村,当地村民在晒制辣椒饼等各类特色年货。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在这座氤氲着浓浓乡愁的古县里,全镇刚不是个例。目前,金溪县有义务文保员72名,许多人在拥有正式称号前就已自发投入了保护工作。
“义务文保员与村庄血肉相连,他们是基层文物保护的重要力量。”金溪县文物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吴泉辉说,“古村落的保护缺少了政府、社会、居民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行的。”
今年7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不可移动文物使用和运营管理。
这些土生土长的义务文保员是参与古建筑保护的社会原生力量,在他们的参与下,一系列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活化保护古村的金融、产权政策也积极运行,当地推出的“老屋托管模式”等正稳步发挥作用。
随着各界力量加入,如今全镇刚的工作轻松了很多,但他还是拒绝了儿女们接他去广州同住的请求。他更喜欢坐在祠堂高高的门槛上,用乡音同村人聊家常,看稻田像碧波一样随微风起伏。他盼望着,古村能以另一种形式,重新焕发生机。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